用户名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yicun

黄霑博士学位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发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16: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e)别人文化.港曲无光
「 Rap, Hip Hop, Euro Pop, Contemporary Rock, Heavy Metal, Techno等等不同的欧美流行曲潮流,对亚洲人来说,不过是听来玩的。我们没有欧洲人和美国人的背景。对他们来说,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文化,但对我们,不过是外面传过来的娱乐。」香港青年作曲人雷颂德说。 (50)香港音乐人怎样跟随,怎样学这些外来普及音乐文化,都已隔一层。移植别人文化,几乎一定会有这样的效果。流行音乐,本来就是欧美产品,但来到中国,由上海开始,都实在经过个「华化」的过程。到香港的现代粤语流行曲兴起,虽然仍然不断吸收外国流行歌曲的技巧,但「港化」的消化过程,令歌曲有种外来文化所无的独特本土风格。没有了这种本土风格,听众的共鸣就会相应减弱。

90年代的歌曲,有一部份刻意模仿,而消化不良,效果变成不伦不类,本来有性格的港歌,开始变得性格含糊不清。而此消彼长,香港流行曲从前的海外市场,纷纷有本土音乐兴起。这些音乐,也多受欧美潮流影响,却又有当地的本土风格,因此更受欢迎,促成当地青年歌迷对香港流行曲兴趣日淡。从前香港和这些海外市场如马来西亚、泰国、台湾比较,香港接收外来讯息较快较多,因此有文化上兼收并蓄,紧贴潮流的优势,但现在全球通讯网络进步,资讯已经流传得畅通无阻,香港在这方面的优势尽失,港曲的光芒,就再没有从前显眼。
(50)本文作者访问雷颂德。

(f)注重包装.不务正业
香港市场狭小,而传媒费用高昂。据作曲家及音乐学者梁宝耳,在《香港的流行音乐》引述一位业内人士的说法「假如一张唱片的制作费用,包括编曲、录音,印片等开支成本是五十万元的话,广告费至少要支出一百万元;如果要卖电视广告,宣传费则更多。(51)」按本文作者收集的资料,到90年代最后的两三年,每张唱片的一般制作费在50至70万港元左右。而宣传费通常为三倍。因此即使天王巨星,也往往要和商品或广告户挂钩。资深音乐制作人邓洁明,在由「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香港基督徒学会」,《时代论坛周报》,《突破杂志》合办的「香港人系列」座谈会中发言﹕「目下最新趋势,是让歌手与商品挂钩。当红的歌手都要拍广告。我们看见黎明『笨猪跳』,滑雪,张学友在广告里手执电话向父亲报信(52) 。」几乎没有一位歌星可以逃避这种「不务正业」的工作。但事实上,市场又很接受这种方式。邓洁明指出「与广告挂钩的歌曲每能因为广告的洗脑作用成为大热。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促使唱片公司把原来放在制作唱片上的努力都转移到找广告商赞助去了。」

这和商品挂钩的运作,大概在1991年开始。当时的「万宝路」香烟(Marlboro)受香港法例所限,广告在90年后再不能出现电子传媒,于是广告费改转方向,与唱片公司合作制成Marlboro Red Hot Hits唱片,单是MTV音乐视像制作,费用已达数百万港元。结果唱片十分畅销,歌星声势因广告播放频率极密而水涨船高,变成红透半边天巨星,唱片公司营利增加,而广告赞助商亦大收宣传之效,变成各得其所,皆大欢喜。自此之后,影响到唱片公司,开始担当歌星经理人角色;收取歌星其他影视活动酬劳佣金,来帮补唱片市场下降的收入。歌星因为其他活动比唱歌正业活动频繁,于是花在唱歌的时间减少,录音时间往往要在每日宣传活动的频密行程中挤抽出来,水准因此不但没有上升,而且日渐下降。
(51)梁宝耳﹕《香港的流行音乐》,载朱瑞冰编﹕《香港音乐发展概论》(香港﹕三联书店,1999年),页374。
(52) 《明报》1998年6月15日。

(g)产品单一.乏善足陈
1997年本是唱片业二十年来市道最差的一年。但随着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市道更进一步收缩至全年销售额只有6亿港元左右。和1995年的18亿比,只剩回三份之一。产品单一,乏善足陈,几乎是业界中人都时常挂在口边的评语。如乐评人冯礼慈说﹕「有识之士都倾向责备乐坛的单一化。(53)」Music Nation公司的董事兼行政总裁李进就认为除经济不景,盗版之外,「最大问题是音乐欠缺创意。(54)」,台湾「滚石」唱片的驻港总经理陆少康也认为「香港音乐市场一直萎缩,无新东西(音乐)出现。」(55)

本来,进入90年代,电子传媒发展得颇快。但卫星电视,新城电台,有线电视的兴起,却没有帮助香港音乐。大部份电子传媒,开始流行清谈节目。为了支持剩下的传媒电台和电视台,唱片公司积极为颁奖礼度身订造歌曲,所以颁奖文化的兴起,从另一角度看,实际上局限了本地歌曲的多元创作。 90年代中,连一向是香港流行曲主流的情歌都开始变得千曲一式,十居其九在诉说分手和失恋的惨情。所谓「冧歌」,几乎绝迹(56)。而且因为卡拉OK的重要,令唱市业极力迁就,歌变成要来自娱和发泄的作品,而不是要来听和欣赏的优雅美丽创作。很少歌曲,值得回味,唱片公司,变成推广公司(promotion company),因此香港流行音乐市场,一时没有复苏的前景在望。
(53)同注(52)。
(54) 《明报》2002年8月19日,A8版。
(55) 1997年4月24日《东周刊》,页86。
(56)本文作者访问雷颂德所得资料。



(E )结语

香港流行音乐,到了《滔滔两岸潮》的十多年,由极盛一下子滑落至极差,令人婉惜。其中成因复杂;有些是大势使然。像香港因为历史上遗留下的现实,使这南方小岛,变成中国海峡两岸自由表达的领导者。一旦两岸相继开放,各方有自己的表述,香港这方面的优势就消失。另一方面,繁盛也令香港流行音乐界自大骄矜,不思改进,结果一旦经济下滑,消费不再,就难挽狂澜,正如《沧海一声笑》歌词所说﹕「豪情还剩一襟晚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17: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霑叔的作品,不过写得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FMFans ( 京ICP备07501235号 )

GMT+8, 2025-4-5 14:48 , Processed in 0.025925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