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4|回复: 8

z键盘挂了,转一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6 14: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当时的整体战局来看,北平已三面被围,就算傅作义一面能长久顶住,又能如何?

  见好就收,亦不失为聪明之举。

  不管怎么说,我们总算激动了一下,准备谈判的那些人也应该好受一点吧?

  恰恰相反,对于他们来说,炼狱已经开始,心灵的煎熬早就提前启动。


  最受煎熬者,黄郛是也。

  谈判代表再觉得委屈,也只是害怕正式谈判的那一天到来,黄郛不一样,他是中日谈判中国一方的实际幕后操持者,他必须要为一切承担后果和责任。

  不过,请黄郛出山,也证明老蒋眼光不俗,他的这位义兄确非一般之人,在乱局之中,其操作手法之老到,纵横捭阖之能力,进退得失之把握,当此之世,几无人能及。

  一年后,进入外交部并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获得晋升的高宗武来到华北。这时候的小高虽然年轻,却被中日朝野一致看重,连外长都对他青睐有加。黄郛自然也很欣赏他,不过在黄郛眼里,高宗武充其量不过是个“小孩子”,他离成熟还远得很呢。

  只有经历那么多年的江湖阅历、升沉荣辱和不间断的观察思考,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高手。

  事实上,在“六人合议”时,黄郛没有把一个很重要的细节说出来,那就是跟永津会面时,中山书记官也发了话。

  中山摆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问黄郛:你知道为什么华北的情况会弄到现在这个样子,或者说,为什么你们会被我们关东军教训吗?

  不等黄郛开口,他来了个自问自答:因为你们排日。

  这可是根子上的问题,因为你们排日,所以无法获得我们政府和关东军的信任,因为无法获得信任,所以关东军要打你们。

  一听下来,全是日本人固有的那种混帐逻辑,狗屁不通。

  不过中山下面导出来的那个要求,就不简单了。

  中山说,中国如果想重获日本的信任,很简单,就是要满足三个条件,即:废止排日教科书,解散“排日团体”和国民党党部,以及中央军完全退出华北。

  黄郛一边应付,一边脑子里却在紧张地分析着其中的利害关系。三个要求几乎都是对中国利益具有杀伤性的狠招,一个比一个猛,其中又以中央军退出华北为最。驻军一走,华北必然空虚,日本人不就可以混水摸鱼了吗?

  黄郛于是试探性地对中山说,其它或可考虑,但中央军是不能撤的,因为华北地方部队和派系很多,为维持平衡,中央军多多少少有驻留一些的必要。

  中山马上反驳,强调中央军决不能留,最多是把现有地方部队加以整编而已。

  经过一番旁敲侧击,黄郛总算弄清楚了,原来中山所说的这些,并不是关东军的意思,也没有被放进正式谈判的内容中去,甚至还没有向上级汇报过,只是他老兄的自说自话罢了。

  黄郛暗暗松了口气,但他仍然感到十分担心:万一这三个要求被加入正式谈判的条件,华北等于羊入虎口,纵无承认伪满和割让东北的条款,中方也面临着利益的极大损害。

  正式谈判前,必须防止这一切的发生。

  黄郛的办法是说服对方。

  这个对方是很有讲究的。虽然未来的谈判代表都是军人,但按照外交惯例,真正在幕后决定大政方针的,应该是政府才对,比如中方就是如此。然而,黄郛第一个找的却不是日本政府,而是直奔目标——关东军。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15: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24日,他派特使到达长春,通过各种关系,与关东军司令部进行秘密接触。

  按照黄郛的交待,这位特使告诉对方,以黄郛为首的北平政整会,虽然是中央所派,外面打的也是中央的旗帜,但里面没几个是地道的国民党员,连黄郛本人都是无党派的。一旦由黄郛主持华北政局,还会继续吸收“对日友好人士”进来,以后绝不会有敌视关东军的情况发生。

  关东军方面一边点头,一边又提出疑问:那这样的话,你们政府会对这个政整会支持吗?

  特使说,支持啊,怎么会不支持。

  你知道黄郛的义弟是谁吗?蒋介石!政府和党内最有权势的人物。况且,黄郛和行政院长汪先生也是好朋友。有这两个巨头撑着,华北还有哪个组织可能强过我们。

  听到这里,关东军高层的心情可以用如释重负和心花怒放来形容。

  由于那个恨铁不成钢的板垣的胡搞,关东军本来想另建伪政权的打算已经完全落空了,华北的水没按照预想的那样被搅混,武藤一度非常失落。

  再找人时间上也来不及了,对于武藤来说,按照参谋本部的要求与中方停战谈和,也只不过是临时敷衍之举,实际上心里仍然很不痛快。不客气地说,在武藤的心里面,希望谈判最好能破裂的念头都有,那样他可以轻而易举地直接占领华北,多爽啊。

  没想到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现在一看,黄郛和他的政整会极可能就是那个自己以前苦苦寻觅而不得的人。

  你看,与国民党无关,却又得到政府巨头的支持,亲日,亲满,几乎我们原先设想的所有软硬条件都具备,有的还超出了预期。试问,以今日之华北,还能找到比他们更好的班子吗?

  武藤甚至感到庆幸,亏得那个不争气的板垣自己打了退堂鼓,要不然他最后鼓捣出来的还不知道是什么破玩意呢。

  至此,关东军对于停战协定的期望值就简单多了,那就是把这个“可爱”的黄郛和他的政整会扶上去即可。

  与此同时,黄郛的担心却极有可能变成现实。

  自从跟黄郛说出了那番话后,中山书记官自己也被自己的“伟大设想”激动得晚上觉也睡不好,当即发出电报,向国内的内田外相进行了汇报。

  可以被称之为投机专家的内田接到电报后,顿时眼前一亮,犹如发现新大陆一样立刻紧抓不放。

  他和中山、永津这些人一样,都认为要借这个机会狠狠地敲中国一笔竹杠,现在中山开出了价码,他认为还不够,必须把承认“满洲国”这一条加上去。

  不过,内田也并非笨人,他也知道明着要中国人承认伪满是不现实的。

  那就另辟蹊径。

  自从“满洲国”建立后,由于中国政府不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因此关内关外一直既不通车,也不通邮。照理,从两边实际需要出发,确实有商议解决的必要,但内田却在里面藏了坏心眼,执意要夹带私货。

  他咬文嚼字了半天,弄出了一句话,叫做“除去政整会管辖区域与满洲国领域之间交通的一切障碍”。

      你可别小看这句话,因为里面包含着一个很恶毒的意图,那就是如果中方一旦接受,就等于默认了伪满的合法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15: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田认为,这些东西光嘴上说说还不行,一定要形成文字,也就是说,除了停战协定外,应该单独再搞一份政治协定出来,并借助关东军的武力威胁,逼中国人在上面签字。

  计议已定,这家伙马上忙乎开了,他一方面跟参谋本部联系,要求在停战谈判时,把这个所谓的“外务省提案”作为捆绑的政治协定加进去,另一方面,电告北平公使馆,让他们想办法和关东军联系,看能不能参加当天的谈判。

  费这么大劲,不为别的,就因为在耻高气扬的关东军的眼里,从来就没有真正有过政府的位置,更惶论一个小小的外务省了。

  黄郛在稳住关东军后,也在通过各种关系尝试让日本政府在这节骨眼上采取缓和态度。

  在上海时就被黄郛打动的有吉明公使首先出马,这位先生为了说服内田继续力挺黄郛,不惜拍了一份长得离谱的电报回国。

  有吉对内田说,黄郛很不容易,我亲自跟他谈过话,看得出他是真心想解决问题,改善两国关系的,而且他也确实得到了蒋汪某种程度上的支持,但你不要以为这样他就可以承认“满洲国”,能够签你们弄出来的那个政治协定。不可能的,你们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把他逼下去,而黄郛一下台,华北事态将一片混乱,到时候我们即使占领了,也是控制不住局面的。

  这番话真可谓是苦口婆心,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也忍不住说了,其急切和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当然了,有吉也不是真心帮我们中国人考虑,他的出发点和关东军想的其实没什么两样,那就是希望尽快缔结停战协定,以便黄郛这个“好人”,通过他的政整会“自动自发”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说到底都是一帮货真价实的坏人,只不过捉摸出的坏招不一样而已。

  有吉能说服内田吗?或者说,内田这个上司能接受下级的劝告吗?

  对于黄郛来说,这是一个无法事前知晓答案的未知数,而政治外交跟战争攻伐一样,未知就意味着前面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尽快开始停战谈判,因为关东军的底牌他已经初步摸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拖得越久,越对中方不利,可谓刻不容缓。

  但此时的黄郛却陷入了一个进退不得的困境,让他陷入这一困境的,不是日本人,而是自己人。

  舆论压力自不待言,听说要进行停战谈判,斥其为“亲日派头子”、“大汉奸”的言论不绝于耳,但黄郛已处之泰然,暗杀都经历过了,还有什么受不了。我不看报,不上街,把佛家入静的功夫都拿出来,总行了吧。


  让黄郛最被动的恰是蒋汪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15: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黄郛未经请示,先斩后奏这件事,因为前面表过态要“共负责任”,两个当家老大表面上都还能做到自揽责任,说“事巳至此,委曲求全,原非得已”,可是他们对停战谈判都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停战可以,但不能见诸文字。

  黄郛看到指示后,几欲拿脑袋去撞墙:你连个字都不愿意签,那日本人也不呆不傻,在占据完全压倒优势的情况下,他们怎么可能肯停战呢?!

  汪精卫自己也觉得这个要求太难为人,所以随后又补充说,万不得已,文字就文字吧,但只能限于军事,不能够涉及政治。

  他最在意“不能签定承认伪满洲国和割让东北四省”,因此一再让黄郛等人盯紧点,在谈判时不能让日本人钻了空子,出现此类“疑似文句”。

  黄郛不得不给他讲明白,到目前为止(以后就难说了),双方参与谈判的都是军事长官派出的军人代表,他们的资格不足以代表国家,不会有涉及国家领土完整的政治问题出现。

  至于“疑似文句”,黄郛表示一定“时时防范”。

  汪精卫这里还好一点,毕竟在这之前,是他代表政府先拍过胸脯要担责任的,那边老蒋可就不一样了,口口声声都是义正辞严,大道理一套又一套,别人完全驳他不倒的。

  老蒋一本正经地说,我们现在跟日本人是在停战,而不是议和,界限要分清楚。

  如果要见诸文字的话,跟他们签协议,对方在条款上肯定会有“种种难堪之苛求”,说不定什么东三省啊,热河啊,都会夹在里面,一个不小心,我们就会着他的道,结果等于是承认割让东北和热河了,这个事情怎么可以干呢?!

  最后,老蒋做了一个退一万步的假设:真要签协议了,最多也不能超过去年《淞沪停战协定》的条件。

  按老蒋的意思,淞沪停战,无论怎样,日本人总算是退出去了,我们虽然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也没捞着什么赔偿(当然了,你又没打赢),可是对方也没得着我们什么。现在不一样啊,东三省和热河就被他们捏在手上呢,所以现在要签协议也可以,让他们把这些地方再退出来!

  什么,不干?

  加强城防设备,跟他们打到底,打到他们老实为止(“弟以为不有一北平死战,决不能滞倭寇之欲,亦不能得国人谅解也”)。

  老蒋越说越兴奋,越说越激动,甚至提到他有一个不可须臾忘记的“最高无上之决心”,那就是绝不让日本人在华北得到一点便宜。

  捏着老蒋发来的电报,倒算着转瞬即逝的谈判日子,黄郛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他算看出来了,老蒋的电报,起码包含着两层意思。

  第一层,对黄郛未经报告,征得其许可,就和日方商议的事仍不能释怀,换言之,也就是对黄郛不能充分信任。

  黄郛对此当然有理由表达不满。用他的话来说,既然老蒋你硬要我“肩此重任”,就必须给以“同等信用”。

  面对这个义弟的不信任,黄郛也只得拍起了胸脯,保证自己“悲愿决不至卖国,智慧决不至误国”。

  第二层,老蒋不是在认认真真地跟他商讨策略,而是“专为表面激励之词”,通篇都像在做秀,大敌当前,大祸即至,还要摆出一副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爱国领袖”形象出来。

  黄郛最不能原谅的就是这一点。因为谈判议和这件事非常敏感,只要老蒋缩一缩脑袋,他就可能要像济南一案那样当替罪羊了,最后不仅事情办不好,还要饱受指摘。眼前的事实就明摆着,今后的人们只要看一下这些电文,就会认为,你老蒋是好人,我黄郛是坏人(“使后世之单阅电文者,疑爱国者为弟,误国者为兄也”)。

  因此,他这次终于忍不住了,当即提出,如果老蒋还要让他在华北支撑危局,一定要真实地遵守当初兄弟结义时“甘苦来时要共尝”的约定,不能把什么苦都推给别人,让他人来替自己顶缸。

  情急之下,他还直接揭了老蒋“最高无上之决心”的底:那个决心还是日军侵入热河时,你在南昌动身北上时下的,如果你的“最高决心”这么管用,战局还会弄到今天这个样子吗?

  黄郛这是真急了,的确有些“神经剌乱,急不择言”。对方好歹是领袖,即使是兄弟,也不能把人家扒得这么精光嘛。

  说老蒋有做秀的嫌疑,这是难免的,站在他那个位置,也可能是必要的,但这里面确实还有一些他的真实想法。

  在他看来,日军眼下已经胜券在握,兵临城下,他们会选择主动和我们停战吗?

  绝不可能!

  与汪精卫相比,老蒋很早就谙熟这样一个道理,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因此,不管黄郛怎么给他分析,他都坚持不相信“倭寇有休战诚意”。

  他认为,所谓停战,不过是一传说!那是吓吓我们的,让我们自动撤退,然后日本人就可以不花一点本钱,唾手而得北平。

  小伎俩而已嘛,以为我看不出来?

  说起来,这也怪不得老蒋。天皇、政府与关东军并不是一码事,这个秘密连当时中国一流的外交家都不是很清楚,更惶论蒋汪了,这与国联外交失败前,中国外交政策侧重于对英美,而不是对日有一定关系。

  那么如果我们重视研究日本,就能了解吗?也不尽然。

  说到底,这世上很多东西,大低都属于潜规则的内容,如果你只会从书本到书本,从表面到表面,是永远无法领悟的。

  此中关节,黄郛却早已看透,而且他还认为日本内部的这种矛盾,正是中方可利用之处。

  他现在需要的只是时间,所谓生死时速,盖不为过。

  见黄郛把兄弟誓言都拿了出来,老蒋受到了很大震撼,遂连日在庐山举行最高国防会议,探讨对策,同时向黄郛叹苦经,表示“甘苦共尝”的约定不敢忘记,自己如此慎重,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因为日本人“生性最狡”,怕上他们的当,而我们自己内部又“复杂万端”,不能不做到“统筹兼顾”。

  关键时候,一个人的到来,把大家都解放了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15: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人就是黄绍竑。

  对于未经允许先斩后奏,可能得不到中央真正“谅解”的情况,华北主事的三个人都想到了,早在黄郛为正式谈判做着积极准备的时候,黄绍竑就已先期出发,搭车到庐山去进行专门汇报。

  黄绍竑也知道此行责任之重,因此一路上不敢稍有停留。

  5月25日下午4点,黄绍竑离开北平。

  下午6点,到天津。见到河北省主席于学忠,胡乱吃了一口晚饭,由于学忠安排,换专车南下。

  午夜,到达济南。事先约好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只谈了二十分钟话后,韩复榘马上明白此行不同寻常,下达命令,不仅要专车,而且要专线,即专门辟出一条铁路线,让这条线路上的所有其它车辆一律停下,给黄绍竑的专车让路。

  5月26日下午2点,到达南京浦口。从出发开始算,一共经历了22个小时。

  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动车组或者磁悬浮,能够跑这么快,已经是创纪录了。

  南京到南昌,要坐飞机,不过不巧的很,没有班次了。这真是急死人的事,可也没办法。

  第二天坐的是军用飞机,下午3点到达江西庐山的牯岭,一众文武官员早就虚席以待!

  真人跟电报到底不一样,等黄绍竑当场把前方的实际情形一说,连先前声音嚷得最高的人也不言语了。

  满朝文官终于认识到,如果不签停战协定,将面临三个恶果——

  你要守,凭现有力量和国防设施,不光北平城守不住,华北甚至更多地方的丢失也只是一眨眼的事(“其结果平、津亦难保守,更难保其不沿黄河、长江流域以侵略中原”);

  你不谈,自有人谈,假以时日,日本在华北再树一个傀儡政权出来并非难事(“彼时日人必助叛逆,组织又一傀儡政府”);

  你放弃,自己倒霉,有人说日本人占领平津后,由于一片混乱会束手无策,事实上我们更加没有办法,时局将会更加艰难(“平、津有失,粮糈无着,后果堪忧”,“足制我死命”)。

  看到听报告的人几乎都被说服了,老蒋也暗自松了口气,当着众人的面,就给下了定语:你们(黄郛、何应钦、黄绍竑)处理得对。

  但是,老蒋自己,其实还是心有不甘。

  他又给何应钦发了一个电报,要他从军事角度出发,确证一下北平究竟能不能守住。

  后者明确答复:守不住!

  同时,他也要求老蒋像当年“一二八”会战时一样,在战局不利时,尽快下定停战交涉的决心,以免遭受更大损失(“与淞沪停战,同一万不得已之办法”)。

  听到黄绍竑和何应钦都说得这么斩钉截铁,老蒋明白黄郛绝不是在虚张声势,说的全是真话。

  随后老蒋就给黄郛发来急电,告知“众意均已谅解”,只要“文字斟酌,打磨干净”,你们就去签吧。

  这一天是5月30日,关东军规定的事限早已超过,再也不能拖下去了。

  到达庐山的黄绍竑自言,他一汇报完情况,得到老蒋的首肯,就觉得放下了千斤重担。

  这副担子,留在北平的黄郛却挑越越重。因为同一时间,日本外务省和北平公使馆也在加班加点。很多日本人都是天生的工作狂,在这方面,他们是一点不比我们差的。

  可是,内田递给参谋本部的“外务省提案”并没有得到最快的响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15: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谋本部的衙门固然很大,不过关东军的架势一向也不小,现在又打了胜仗,能不看他们脸色再行事吗?你外务省搞一个什么提案,马上就要让我把这东西布置下去,武藤也要肯干啊。

  不过这次他们好歹还是给了外务省面子,向北平公使馆的中山书记官发出邀请,准许他列席停战谈判会场。

  黄郛在探听到这一消息后,知道不是个好兆头,赶紧再派人到北平公使馆,把对关东军说的那一套又反复说了多遍,希望对方能放弃提出政治协定,但中山已经打定主意要狠捞一票了,根本不予理踩。

  正式的停战谈判马上就要开始,而黄郛已经用尽了他能想出的所有办法,结果怎样,只有听天由命了。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5月31日,中日双方在塘沽举行正式的停战谈判。

  中方首席代表为参谋部厅长熊斌中将,日方首席代表为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少将。

  双方的姿态当然是不一样的,从谈判代表的军阶就可以看出来,本身就不对等,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你打了败仗呢。

  冈村一副战胜者的腔调,那是完全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的。他当时可能完全预想不到,十二年后,他也会作为一个屈辱的战败者,垂首弯腰在投降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冈村准备了一个停战协定草案,并且说明这是关东军的最后方案,一个字都不能更改。

  熊斌愣了一下,也拿出一份中方拟定的停战协定草案,可是冈村连看也不看,就扔在了一边。

  要签,这签我们这一份。

  现在是上午9点,再给你们3个小时考虑时间,到11点以前必须作出答复。

  怎样答复,非常简单,yes或者no。

  停战协定跟永津当初代表关东军提出来的条件差不多,即中国军队必须撒到停战线以南以西,随后关东军自动撤到长城一线,原被其占领的河北十九县由中国方面重新接收,但不能驻军,只能以保安队警察来维持治安。

  这实际上就是关东军通过“弹性用兵”的方式,在长城以南设置了一个100公里缓冲带。

  熊斌不断地与其他代表商榷,一共五个条款,几个人睁大着眼睛,一遍遍地“咬”过去,确保不会出现承认伪满和割让东北热河这样的绝对禁忌。

  还好,没有发现可以被对方抓住把柄的地方。

  他们也想跟日方讨价还价,可战败者哪有还价的资格和权利。冈村愣是板着个臭脸,别说一步,半步都不让。

  熬到10点50分,离最后时限只有10分钟,熊斌看到已无任何转旋余地,不得不颤抖着手,在日方提案上落笔,签字。

  日后一直被口诛笔伐的《塘沽停战协定》至此尘埃落定。

  但是最让大家担心的政治协定却一直没有露面。

  老天保佑,在这个令人心悸的时刻,黄郛的出手终于收到了奇效——关东军根本就没让代表外务省的中山到场。

  自从武藤、冈村等关东军高层接触黄郛派出的特使后,他们就一厢情愿地认为,华北交给这个黄郛和他的政整会是找对了人,用不着再节外生枝。

  没错,参谋本部是打过招呼,说外务省有个什么政治协定想一道签,还要派人列席谈判会场,可是我们得问一问,这场仗究竟是谁打赢的?荣誉又应该归给谁?

  我们关东军死了这么多人,出了这么大的力,光荣和梦想都是属于我们的。停战谈判,那是多神圣的事啊,怎么能让就靠张嘴吃饭的所谓“外务省官员”来搅和呢?门都没有!

  当中山和永津等人气喘吁吁地赶到谈判现场时,停战协定早已签完了。毫无疑问,中山自然是要跌足长叹的: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

  冈村一分钟前还神气十足,颇为自己刚刚表现出来的“酷劲”而得意,一分钟后,等他翻完中山带来的那个提案,一样懊悔得不得了,觉得失去了一个狠斩中国一刀的大好机会。可是表面上他还不能说出来,只好安慰中山:别伤心,以后还有机会。

  然而伤心总是难免的。事实上,中山带来的“外务省提案”,部分内容与两年后日本“华北分离运动”达到的效果几乎一模一样。如果中方当时签定了以此为基础的政治协定,不仅等于从文字上默认了伪满,整个华北也就都交给了日本人,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当然,中国也可以做出别的选择,但在军事协定和政治协定绑在一起的情况下,拒签政治协定,就等于拒签了军事协定,如此,又走到关东军继续进兵,包括平津在内的华北一体沦丧的老路上去了。

  可以说,黄郛是在近乎绝望的情况下,把日本对华北的侵入整整推迟了两年,相应也使中国得到了两年的喘息备战时间:停战协定签定仅一个月后,南京政府的秘密备战就迅速启动,直至全面抗战爆发。

  在那些最艰难的日子里,这个人始终殚精竭虑,身负重压而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天不亮就出去四处奔走,晚上12点还不能休息,以致“日见其瘦,与下山时判若两人矣”。

  如此不要命的折腾,换来的却是协定签定后铺天盖地的斥骂和非议。

  有人认为报上刊载的《塘沽停战协定》条款并非全文,怀疑另有附件或幕后约定:日本人怎么会那么好说话呢,眼看仗都打赢了,结果说退兵就退兵,肯定是黄郛这些“卖国贼”跟他们私下有过什么勾结,背地里不知又出卖了多少国家利益。

  这算好的。还有人说,你们签这个协定什么意思,我们的东北四省还想不想要了,为什么不在上面加上一条,让日本人把抢我们的地方全还回来呢。以长城为界,不就等于承认那是伪满的“国界”了吗?

  对黄郛来说,这些尽为意料中事。

  其实他本来只是一个局外人,如果他愿意,还可以一直做这样的局外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15: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原本跟打仗扯不上边,长城抗战打响时他尚在莫干山上,所谓“山居六载不问世事”,等到仗都快打输了,他才临时救急,能做的也只是“凭三寸口,以理智论述利害”,之所以“舍一己之清闲,尽个人之绵力”,是希望能签一个稍稍对中国人有利的城下之盟。

  有言论称黄郛是奔着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才北上的。他只能报之以一笑,坦承自己“上无父母,下无子嗣”,除国家观念外,绝无半点政治欲望或升官发财的念头。





黄郛,后世称“卖国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15: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让你那么猛力的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15: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FMFans ( 京ICP备07501235号 )

GMT+8, 2024-10-6 20:25 , Processed in 0.03146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