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ches 发表于 2011-1-24 10:21:51

回趟老家,感触良多

回到老家,跟儿时的伙伴坐在一起。大家都到了为生计而奔波的年龄,闲谈便不能免俗,聊起天来虽不乏侃大山、胡晕海吹,却总脱不开房子车子孩子票子。他们中有的跑起来运输或者做起来买卖,一年能赚个十来万的辛苦钱,也有的在乡镇的企业中打拼,年收入也就在一两万。他们的日子或好或坏,却有的在县城买了房子,有的正准备攒钱在城里买房子。家里自留地不再经手,基本上是家里的老人们在打理,只是在农忙的时候回家帮个忙。聊起来,只是说,土地的收益太低了,“辛苦一年,一亩地也就剩个七八百块”。其实我家的情况也是一样,父母在家打理着几亩田地,虽说是现在种粮有补贴,却禁不起农药化肥种子的年年高涨。父母总是感慨,物价上涨的太快,粮食价格却总是不涨。虽说年年丰收,却也所剩无几。“还是城里人好啊”。

是啊,城里人,农村人的梦想。记得我小时候,那时候父母眼里最好的职业就是邻村在粮所工作的一个青年。这个青年和我在城里工作的两个舅舅被父母给我做了好多年榜样,考上大学,以后像某某一样吃“公粮”。为此,在好多子女初高中毕业就辍学进厂的人家盖起新房、添置家具的情况下,我的父母他们勒紧了腰带,四处借债供我弟兄俩读完大学。所幸的是,我和弟弟一直以来成绩都还算不错,最终也都跳出了农门,吃上了村里人眼中的“公家饭”,我父母也算长出了一口气。惭愧的是,成了城里人的我们不能为父母多做什么贡献,却为筹集巨额的房款而继续盘剥他们。

“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剪刀差”的字眼很简单,但是这个字眼的分量却很重。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公路越来越宽,高楼越来越多,设施也越来越完备。农村却一如既往的贫瘠,有时候一座篮球场对一个村庄来讲都是奢侈。目前的城乡,就像两条平行线,就像两个世界,不会交融。也难怪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逃离农村、进入城市。虽然现在一直在讲统筹城乡发展,但城乡的一体化进程任重而道远。在这个越来越人以群分的年代里,充分享受了发展成果、先富起来的城里人却继续鄙视着农村人。现实很无奈,就如我们以全国的财力和师资建成了百年北大、水木清华等名校,却被京津沪的孩子充分的享受了教育资源。

生活必须要继续,我庆幸,我的孩子她从小就是一个城里人。

(i)nesta 发表于 2011-1-24 10:24:01

写的不错

从不游泳的鱼 发表于 2011-1-24 10:24:40

活着是一种修行

azrael1985 发表于 2011-1-24 10:25:05

都向往城里人
谁应该种地?
问题根本就不在这
问题在于 在农村的待遇问题
现在不是一直在拉小差距么
问题在这呢

fuches 发表于 2011-1-24 10:27:04

回复 azrael1985 的帖子

对,如果说一直让种粮的人吃不到粮,就会越来越多的人逃离农村了

fuches 发表于 2011-1-24 10:27:56

我们一直在讲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实现了
现在的问题是,这一部分越来越富,其他的地方却一直贫穷

(i)nesta 发表于 2011-1-24 10:30:38

我奶奶走之前一直不愿意呆在城里 终老在农村 那里很多年没去过了 小时候就知道那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留守的很少很少 多是老人

这应该是大部分农村的情况

azrael1985 发表于 2011-1-24 10:31:00

问题不仅仅是这样
就像我之前说 如果让二三线城市发展起来
整体社会结构和矛盾就没那么大了
也私下里和别人说过
但凡 北方在有个经济重镇
北京也不这样了

这事说来说去 还是规划上的问题
恶性循环良性循环 一念之间
至于农村。。
我倒想说 其实 在农村比在二三线城市打工强多了
压力的问题 这个社会很多言论也是压力的造成的

fuches 发表于 2011-1-24 10:37:54

既得利益问题而已吧
比如北京和河北的关系
河北这几年一直在喊打造环京津经济带,也搞了规划
可北京方面不热衷,两方的衔接上只是把像首钢这样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搬到河北去
其他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却不放手
这样一来,河北方面也不愿意了,承担污染的后果,却得不到发展的实惠
全国好多这样的地方

归根结底,是体制的问题,中国太大,一盘棋下来,太麻烦

fuches 发表于 2011-1-24 10:41:08

另外你讲,在农村比在二三线城市打工要强,我不太同意

中国人太多,土地太少,如果说能在农村承包个百八十亩地,发展点特色农业确实不错

但是如果在乡镇企业打工,我们这边高点的月收入在3000左右,一般来讲在2000以内

土地呢,我们这边人均在零点七八亩地,土地不错,亩产能在2000斤/年(两季),毛收入也就2000多点,刨除开支,能剩1000就不错了

所以来讲,农村很没有钱途、更遑论前途了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回趟老家,感触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