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o861221 发表于 2010-11-11 17:17:16

民主主义和国家主义主义是恐怖主义滋生的源泉

calvinzhang 发表于 2010-11-11 17:18:57

没听说过主随客变,只有客随主便、入乡随俗。奴颜婢膝惯了,硬气不起来啊,哎!
roamer_qiu 发表于 2010-11-11 04:10 http://fmfans.cpgl.net/images/common/back.gif


    :ico19: 不好意思 记错了:ico45:

default 发表于 2010-11-11 17:34:17

回复 20# roamer_qiu

这个倒没错 这么去批评他们也可以 但说实话 还是有点苛刻
这个 连社会仪式(ritual)都谈不上 仅仅是一种模仿(imitation) 从众 为啥呢 我觉得是因为世俗化 好比在教堂神父说let us pray 大伙往那儿一趴 跟真事儿似的 真正也没什么人真pray 顶多就是主啊 我昨天前胸贴后背的时候天上掉下一苹果来 我太感激您了 今儿我考试您能帮把忙吗 你真跟他讨论神学 一个个都恨死你 嫌你耽误他时间 而且说实话要真都入乡随俗 咱还外交个什么劲啊 10月30号那天胡主席顶一南瓜出去吧

Tim.Gerrard 发表于 2010-11-11 18:37:47

回复roamer_qiu

这个倒没错 这么去批评他们也可以 但说实话 还是有点苛刻
这个 连社会仪式(ritual) ...
default 发表于 2010-11-11 17:34 http://fmfans.cpgl.net/images/common/back.gif


    我觉得(think)你说的是(is)有道理的

kollfirgon 发表于 2010-11-11 19:14:31

还好吧,好歹也是当年革命根据地的一大产业

sunwenbo88 发表于 2010-11-11 19:19:38

约翰牛的外交一贯牛B啊这次来要饭还这么硬气   学学人家萨科奇啊看看人家的态度 看见TG的支票本比见亲爹还亲

zero0 发表于 2010-11-11 19:47:04

约翰牛的外交一贯牛B啊这次来要饭还这么硬气   学学人家萨科奇啊看看人家的态度 看见TG的支票本比见亲爹 ...
sunwenbo88 发表于 2010-11-11 19:19 http://fmfans.cpgl.net/images/common/back.gif


    那矮子太贼了,这边拿封口费,那边估计照样派人去奥斯陆。这次可是胡总亲自出马,让他老人家脸往哪儿搁呀

龍捲風 发表于 2010-11-11 21:35:37

想想小平当年是怎么对待撒切尔夫人的。

silentfire 发表于 2010-11-11 21:39:29

故事还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在法国与比利时交界的弗兰德斯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拿破仑战争时期开始,那里就战事不断,白骨成堆,焦土遍野,只有浸透鲜血的罂粟花从被炮火深翻过的土壤里茁壮地钻出来,厚厚地生长在阵亡将士的墓地,浓浓密密,妖妖艳艳,一望无际,它们摇曳着,就能醉倒行人和过往的小动物。

1915年5月3日,一个枪炮声仍未停歇的傍晚,来自加拿大的43岁的外科医生麦克瑞中校正在加拿大第一旅野战炮团战地救护所救治伤员。作为战地救护所的负责人,他在救治的同时还负责掩埋阵亡将士的遗体。当一具遗体抬来时,他发现竟然是自己的朋友和以前的学生亚历赫尔默,在离救护所不远的墓地里,悲痛不已的他代替牧师主持了葬礼,并亲手在墓前竖起了简单的木质十字架,一笔一划刻上好友的名字和生卒年月。目睹着年仅22岁的好友永远躺在了异国他乡,目睹着弗兰德斯炮弹肆虐、血流成河、罂粟花红透半边天,他抑制不住悲伤和激动,只用了20分钟,就在一张碎纸片上写下了十五行诗句:In Flanders fields the poppies blow (在弗兰德斯原野,罂粟花吹动着)……

眼泪湮湿了纸片,于是他顺手就扔掉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名叫爱德华.莫里森的战友、前渥太华一家报纸的编辑捡起了这首斑斑泪痕的诗稿。这首诗很快就风靡佛兰德斯战场,1915年12月8日,英国一家报纸刊登了这首诗,以纪念为正义之战献身的战士,也激励更多的年轻人英勇作战,保卫家园。诗一经发表,影响极大,随即被翻译成法、德、西班牙、葡萄牙等多种语言版本,并迅速成为一首在战争中无数筹款运动所选用的最热门的诗歌。1917年,加拿大为战争筹款发行“胜利债券”,广告牌就是一个站在罂粟花盛开的墓地前的士兵和麦克瑞的诗句“If ye break ---/ we shall not sleep(倘若你们背弃了诺言/我们将不能阖眼)”,原定债券计划是发行1亿五千万加元,最后实际发行了四亿加元。当美国政府正在考虑是否加入这场战争时,讲述了战死者在坟墓里恳求他们幸存的战友“继续和敌人战斗”的这首《在弗兰德斯原野》就开始在美国被广泛印制及流传,凡是听到它的人,无不被它深深打动。

不幸的是,前线艰苦的环境摧残了麦克瑞的身体,1918年1月下旬,他染上了当时被称为不治之症的肺炎和脑膜炎,被抬上担架送到了法国沿海的后方基地医院,1月28日,在一间面临大西洋的病房窗口前,他闭上了一直凝视着大洋彼岸的家乡的眼睛。在麦克瑞的葬礼上,他的战马“篝火”带领着由75个女护士组成的送葬队伍沿着海岸游行了几公里,最后,麦克瑞被以军人的最高荣誉安葬在名叫维姆勒的英联邦阵亡者纪念公墓里。

麦克瑞虽然辞世,但《在佛兰德斯原野》这首诗并没有随风飘散,受这首诗的影响,美国基督教青年会的莫娜米高女士用丝绒制作成罂粟花佩戴在胸前以纪念战死的将士,她不仅出售这种手工制作的罂粟花,把得到的钱用于帮助那些伤残的退伍老兵,还四处奔走,争取让罂粟花成为国家纪念阵亡将士的标志。1920年,一位法国妇女来美国参加青年会的国际会议,结识了米切尔女士,也被这罂粟花感动了,回到欧洲后,她开始出售手工制的罂粟花,集资用于帮助战争孤儿。不久后,前驻法国和比利时的英国司令官和皇家退伍军人协会的创办人黑格伯爵鼓励出售罂粟花来资助退伍军人。1921年,加拿大退伍军人协会正式采用罂粟花作为纪念阵亡将士的标志。自此之后,在英国、美国、法国,以罂粟花为标志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也称“国殇日”陆续建立并保持下来成为传统,盛开在弗兰德斯战场上的红色罂粟花、麦克瑞诗中的罂粟花正式成为世界性悼念阵亡将士的标志。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不仅《在弗兰德斯原野》这首诗和罂粟花已经成为了加拿大“国殇日”的一部分,就连加拿大的10元纸币上也印有这首诗中的两行诗。在首都渥太华和第一大城市多伦多及家乡圭尔夫,以约翰.麦克瑞命名的中小学校不下于六、七所。 1979年,麦克瑞的家乡圭尔夫市政府从私人那里收购了他出生时的房子,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原貌修复后开辟为“麦克瑞故居”博物馆,而且还在故居旁修建了“麦克瑞纪念花园”,加拿大联邦政府历史遗迹和古迹委员会在这里钉上了绛红色的“加拿大国家历史遗迹”铜牌,供后人瞻仰凭吊。

silentfire 发表于 2010-11-11 21:43:45

诗一经发表,影响极大,随即被翻译成法、德、西班牙、葡萄牙等多种语言版本,并迅速成为一首在战争中无数筹款运动所选用的最热门的诗歌。

- 可能当时没翻译成中文

自此之后,在英国、美国、法国,以罂粟花为标志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也称“国殇日”陆续建立并保持下来成为传统,盛开在弗兰德斯战场上的红色罂粟花、麦克瑞诗中的罂粟花正式成为世界性悼念阵亡将士的标志。

- 世界性不包括中国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操 英国首相去人民大会堂 还能佩戴罂粟花章? 操他大爷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