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良

传世经典——卡农……不听后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6 13: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棒子那部经典喜剧之后才认识这只曲子的。。。。。真的很棒。。。

点评

野蛮女友吗……  发表于 2013-4-17 15: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12: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听了更后悔……为啥才听到……

传说:一个帅气的游子到了一个镇子上,开办了钢琴班,一个女孩因为喜欢钢琴老师而报名,老师感觉她不是热爱钢琴把她赶走,女孩为了证明自己回家苦练钢琴。这时这个老师在创作一个曲子就是卡农的第一段,后来发生了战争,钢琴老师被征去打仗,在战区由于孤独的原因,他想起女孩的天真可爱,创作了卡农第二段。届时已经2年了,镇长的儿子很喜欢那个女孩子,知道她的心事,他就找了一具尸体,说是那个钢琴老师已经战死,女孩很绝望就自杀了。当这个钢琴老师回来时想找那个女孩,却听说了此事,伤心欲绝的将卡农的第三段编写完成,就是经典的卡农变奏曲。这个大师邀请镇上所有的人到广场上含泪弹奏了这个曲子。在场的人都被感动到失声痛哭。



度娘介绍:

卡农历史作者是德国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曾是巴赫的老师。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贝尔, 1653-1706)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侬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从来没有哪一首音乐能象卡农,准确地说,是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让我如此疯狂地迷恋,伴随我生命过程中的所有快乐与忧伤。
有个同样热爱卡农的国外朋友,在他专门为这首音乐制作的网站上写道:“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直达灵魂”------对我来说,每次聆听卡农,感受是同样地刻骨铭心,尽管我已经听了它不下数千遍,尽管我有近40个不同的演奏版本;而每次我都会按照不同版本,一遍又一遍地听,让自己沉醉,然后莫名感伤,接着沉默,思绪开始发呆,沉溺在感动之中。
因为聆听卡农;当年年轻的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
在帕赫贝尔的卡农诞生后约三百年,好莱坞将其改编成电影《凡夫俗子》的配乐,首次进入流行文化和大众视野,至今魅力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作品,却也因此被美国作家保罗o福塞尔在其名作《恶俗》中列为恶俗音乐。尽管如此,人们丝毫不减对卡农的热爱,在生命的某个幸福或不幸福时刻,仔细聆听卡农,体会其中包含的无穷音乐元素,一种淡淡的忧伤油然而生,却又携带着一丝甜蜜和安静。《诗经》里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此般安宁的追求,地老天荒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卡农所要表达的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FMFans ( 京ICP备07501235号 )

GMT+8, 2024-12-24 00:41 , Processed in 0.04008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