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长期研究,王凤长指出这几周海冰融化过快是因温室效应引起
2003年跟随中国北极科考队来到北极时,海冰的状况让王凤长大吃一惊。“海冰似乎失去了坚硬的本色,一块块像得了软骨病似的漂在海面。用冰钻钻取冰芯非常省力,但多数冰芯因含水量太高不能使用。冰内部已经"腐烂",人踩在上面像红军过草地,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他形象地比喻说。建立“冰站”对海洋、大气、海冰进行联合作业考察,是中国每次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1999年,中国科考队在北纬74度就完成了这一任务。2003年,中国科考队在北纬79度找到了一块合适的海冰完成了“冰站”考察。2008年,中国科考队在北纬84度的北冰洋海域为寻找一块密集度高、表面平坦的大面积浮冰,多次派直升机四处“侦察”,终于也完成了这一任务。今年,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轻松”打破了北纬85度25分的中国航海最高纬度纪录,“冰站”站址将位于更高纬度。
“北极是全球气候系统运转的巨大冷源之一,对全球大气和海洋环流有重要和长期影响。海冰是热的不良导体,是大气和海洋热交换的屏障。海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气候效应,是北极冰盖最活跃易变的成分”,赵进平说。
全球变暖对北极海域最直接的影响是海冰覆盖面积减少。研究表明,北冰洋的多年冰覆盖大约每10年减少10%。多年冰是北极冰盖的支柱,北极永久冰盖的减少是一个重要信号,表明北冰洋已经增暖。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已发生明显变化,以往北极夏天的平均冰层厚度为4.88米,到20世纪末只有2.75米左右,减少了43%。进入21世纪以来,北极海冰的退缩速度大大超出人们预期。
最显著的是2007年,海冰范围比2006年锐减27%,海冰覆盖面积达到360万平方公里的最低值。
“海冰变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个导火索,能引发海洋和大气的一系列变化,从而使北极对气候变化产生显著的反馈作用,诱发北极海洋、海冰、大气系统快速变化”,王凤长说,“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胄",如今"甲胄"越来越薄、越来越软,有些已变成"轻纱",实在不可思议,全球变暖使全世界科学家正面临许多科学新问题。”
谁知道这个周海冰是个神马YY的东西 我记得911五周年的时候 出一个新闻 说双楼最后塌不是因为飞机撞击和爆炸而是因为大火的燃烧
这个新闻差不多的意思
总结起来就是:废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