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许冠杰其人
(a)传奇神话.绝无刻意
论者认为,许冠杰成为香港娱乐界神话,是「文化工业」市场战略的成功。 「他是很理性地(完全是市场规律)将他的听众市场分割为适当的segments,而他每一次推出新的歌集就按着各个segment的需要去编排,务使他的听众各适其适(64)。」又说﹕「如果我们着实分析导致我们『喜欢』许冠杰歌曲的每个程序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首先是许的歌曲即将推出,然后是一连串的推广﹕搞电视特辑,上电台接受访问,扮鬼扮马搞新闻之后,整个社会就洋溢着许冠杰,于是我们便喜欢了他,最后付钱。」假如「文化工业」从业员的「市场策略」,可以这样为所欲为的,这世界一定早已成为奴隶世界。奴隶主是文化工业从业员,支配着我们的一切。
当然,「文化工业」不停在推波助澜,非常努力去「制造」明星。可惜「文化工业」最大的努力和工作,充其量都不外止于推波助澜而已。文化工业需要吸引消费者,无庸置疑,也无须抨击。这和社会学家和文化论者写文章要吸引读者,目的完全相同。不过,文化工业,特别需要明星。社会学者郭德柯(David Croteau)和海耶斯( William Hoynes )在他们合着的《传媒社会》 ( 「 Media Society」)一书解释,明星之所以让我们处处可见,予人「盘据大众传媒」感觉的主要原因,「因为绝大部份传媒机构的主要经济目标,是制做『热门』卖品。」而这些「热门卖品」(hits),非用明星不可(65)「出版社需要畅销书;唱片品牌寻找最畅销四十大金曲与白金唱片;电影制作公司追求破票房纪录电影。因为大多数的电影、歌曲,和书籍都贃本赔钱,全靠热门卖品填补损失和制造营利。」一言以蔽之,「明星制度」是多数大众传媒机构的运作方法(66)全世界都没有例外。
香港唱片公司运作,当然也相同。可是,明星却不是想造就可以制造出来。再多资金,再好的市场战略,也未必可以泡制出令大众捧为偶像的超级巨星。明星要有观众喜欢的特质,才可以成为明星,超级巨星和热门文化产品是观众和听众的喜好制造的。受众,才是真正的明星缔造者。文化研究悲观论者看不起群众,误以为大众是任人摆布的无知羊群。又因为群众教育水平未如这群精英,更增加了他们不自觉的歧视。这里不妨引述电影奇才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的话﹕「观众买票来选举;他们比制造娱乐的任何个人都更具智慧。他们没有任何事不明白的。唯一难题是如何吸引他们,令他们发生兴趣。」 (67)威尔斯1941年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国民》(「Citizen Kane」)在1998年美国电影协会「影史上一百部名片」选举得票最多,成为第一名影片。他也是莎剧名演员,可算精英文化成员。也许他的话,对普及文化悲观论者看来,不无参考价值。
许冠杰能成为大明星,因为香港人喜欢许冠杰与别不同的特质。他是香港青年人奋斗成功的典范。大陆来港的穷小孩,屋村廉租屋居民,凭自己努力进入了「香港大学」这最高学府,毕业后加入最新兴电视行业,出唱片,破销量纪录(68)。拍电影,破票房纪录(69)。开演唱会,又破纪录。全是港人觉得值得欣羡和应该引以为荣的。这些无花无假的骄人成就,是这位一脸憨态的健康俊俏青年努力和汗水赚回来的﹗不是大众传媒乱吹出来的。所以香港人喜欢他,宠纵他。而他也十分洁身自爱,从来没有负面新闻出现过。大众传媒不捧他,还捧谁?许冠杰成为传奇,成为神话,因为他做了大家做不到的事,得到人人都想得到的成绩。英俊的许冠杰自然在形象上有占便宜之处。不过,外型和天赋才华一样,不是想有就有的;既然老天令他有创作才华,又赐他出众外型,我们何不开心地为他鼓掌?
(64)同注(55),页216。
(65) David Croteau & William Hoynes, 「Media Society : Industries, Images, and Audiences」,(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 Pine Forge Press, 2000),pp 151.
(66)同上注。
(67) Frank Brady, 「Citizen Welles : A Biography of Orson Welles」, (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90), pp 356.
(68) 《鬼马双星》1974年销量达15万张;1975《天才与白痴》;20万张;76年《半斤八两》东南亚销量35万张。后来歌曲被改为日语,并打入日本流行榜。 78年《卖身契》销55万张,尽破东南亚纪录。
(69)许氏兄弟领衔主演的《鬼马双星》1974票房600万港元破全港影史纪录。 1976年的《半斤八两》,票房850万。
(b)乐坛功臣,少人能及
本文作者多年前在许冠杰从歌唱生涯退休的时候,写过如下的一段话﹕
「整体而论,许冠杰真是粤语流行曲的大功臣,对粤语流行曲的兴起,有极大的功绩。他是第一位唱粤语流行曲的港大同学。讨洋太太,念洋书的现代青年,也带头唱起粤语流行曲来,这实在对粤语歌的推广,起了极大作用。当时,社会上仍然对粤语流行曲,有很多自卑与偏见。许冠杰是消除这种莫名奇妙语言自卑感的重要人物。在这方面的成就,少人能及。」(70)
今天重读这段话,觉得完全没有修正的需要。对粤语流行歌曲的再度兴起,许冠杰实在居功厥伟,不可抹煞。
(70)黄霑﹕《浪荡人生路﹕人物篇》(香港﹕壹出版,1994年),页29
[ 本帖最后由 yicun 于 2009-6-17 02:58 PM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