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26|回复: 8

[股票相关] 机构研究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31 23: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谁的研究报告最有价值?机构报告评论
【 发布:fafa168  2006-06-08 09:00  数据忍者   浏览/回复:806/3】  
  谁的研究报告最有价值?机构报告评论
  
  谁的研究报告最有价值?
  
  大家最近看到没有,招商的报告质量如何?跟市场反映对比就知道了
  
  招商的个股,国信的行业,中金的影响力,申万的马后炮,国君的牛皮
  
  谁的研究报告最有价值?最有吸引力?
  
  有价值的报告当然要行业和各股把握都要准确透彻,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版面设计,一眼看去跟黑墨团似的,多一眼都不想瞧,当然也就没有吸引力了
  
  1、招商的报告很有前瞻性,推荐的各股比较准,但是有个特征,他们推荐的个股一般先要向下跌一波,然后才开始上涨,怀疑是不是操盘手和庄家喜欢看他们的报告,看到了就砸盘洗仓;他们推荐的股票中长线价值比较高;行业方面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版面设计比较好,看上去很有激情
  
  2、国信的报告研究质量最好,行业的分析很独到,很有前瞻性;他们推荐的股票中长线价值比较高;版面设计比较好,一眼看去比较清新
  
  3、中金:官僚资本的代言人,报告比较质量比较高,完全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在写报告,但是他们推荐的个股都是在高位,拉散户抬轿,但是买了做了短线马上就跑是可以的,他们真正的好的报告普通人是看不到的;他们推荐的股票中长线价值比较小,但是行业中长线价值比较高;版面设计比较好,看上去很稳健;他们的报告影响力比较大,有时爱出闹剧,比如他们推荐的600405,本来很一般,可就是能疯长,听动力源 的人说,是他们花了钱请中金推荐的,
  
  4、中银年度策略报告比较有价值,推荐的股票都具有中长线价值,他们年初推荐的重点股票年底都能翻一翻,比如000069,600761;版面设计比较差,看上去有点乱糟糟的,尤其是有一种双栏版本,看上去很麻烦,不知道设计者是怎么想的
  
  5、君安\中信和天相的报告也比较可以,行业分析都很具体,推荐的也都可以;版面设计还不算让人反感
  
  6、今天的申万已经不是几年前的申万了,好多优秀的分析师都出去了,最搞笑的是他们罗鶄,从来不买股票,竟然还能获得新财富2005最佳分析师医药生物行业的第一名,评选的人也够SB;不过他们月度的策略报告还可以;版面设计好象很落伍
  
  7、长江的报告是流水线生产的,但是他们的宏观研究还是有点水准的
  
  8、特别要提到中信建投,没见过这么不伦不类的名字,还不如原来华夏好听,或者干脆改叫中建证券得了,不也一样表达了中信系和建行系的内涵;报告的质量也比较差;版面也比较烂,就算是写得好,也不想看
  
  9、作为后起之秀,在吸收了金信研究人员的基础上国金的报告质量也比较好,行业研究比较独到,将来有可能与招商、国信并列中国券商研究3甲,但是其各股研究的报告好象不怎么常见。其版面也需要重新设计,以给读者更好的感觉来吸引读者。
  
  10、其他公司的报告和基金的报告都可以翻翻,搜集一些信息
  
  以上所述只是指平均水平,不代表那些比较差的公司没有好的分析师
 楼主| 发表于 2008-5-31 23: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你怎么阅读研究报告

今天就来谈谈研究报告这个法宝.
  
  记得我在<A股基因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文中介绍一个观点:机构正在成为A股市场的主流力量.它们控制的筹码占A股优质筹码的大多数,所以A股由他们说了算.关于这个观点,我今后还有发表文章<黑马白马化,白马妖魔化>,这是后话.机构成为投资的主力,那么谁来控制机构的资金流向呢?很多人会说是基金基金,操盘手,投资总监等.这话没有错,可是如果我们把问题总结到这里,你会发现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只有用老鼠仓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除非你和这个基金经理们是亲戚朋友,他们告诉你信息你才可以赢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这个条件的,而是法律也打击.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以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大脑里面的东西提前知道呢?答案是:有!
  
  技术派的 答案是:技术分析.
  
  基本面派的答案是:研究报告.
  
  我是两派都用,但是更倾向于后一派.事实在,在国外,如华尔街,王牌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在引导着市场资金的流向.如果分析师集体看多哪个行业或者公司,那么股价不涨也难;如果看空,那么很可能爆跌.这就是机构主导的成熟市场下,分析报告在股市中的价值.很多人如果还用过去那种散户时代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研究报告,主观的以为机构发布研究报告都是为了"托"儿,那就大错而特错拉.机构时代,散户根本不是机构眼中的 博弈对象.
  
  在A股中,任何一个基金经理,投资总监,私募基金,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银行投资部门等,没有一个不去研究主流机构的研究报告的.他们可能不读报纸,可能不听新闻,但是中金公司招商证券的王牌机构的晨会报告和研究报告他们不能不看.这些A股投资机构的大佬们会在研究报告中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以说,正是这些研究报告在引导在机构资金的流向.
  
  这些研究报告分为:证券公司研究报告(具体又分为证券公司晨会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投资策略报告,公司研究报告,月度投资报告,季度投资报告,年度投资报告,调研报告等),基金公司投资报告,私募基金投资报告,保险公司投资报告,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报告,银行投资部门研究报告等.一般情况下,后几种报告的保密性很高,对外部的流动性也很低,基本上服务于圈内人甚至自己部门.我们能经常购买经常看到的是前两种居多,即券商研究报告,和部分基金公司研究报告.下面详细谈券商研究报告.
  
  券商研究报告是所有报告中流动性最高的,对外部具有开放性,可以去购买,对自己的客户(开户的人)基本上开放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也阅读这些东西,但是觉得实用性不强,比如某个券商给某个股强烈推荐的研究评级,该股却不涨反而大跌.这样的例子很多,于是一部分人就不再信任研究报告,甚至骂研究报告.这正是我要给大家纠正的.对付研究报告,我们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一定要详细阅读,结合技术面和市场热点来使用,这样就会很有效.首先我们来逐个来分析券商研究报告的特点:
  
  中金证券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在业内是首屈一指,武林至尊.中金公司最大的特别是有很强的政府背景,它的分析报告最大的优势就是对宏观政策的分析和对大盘股行业龙头的分析,也就是说,中金的报告在战略上在投资策略上和宏观走向上是最有实力的,也最被各大基金经理重视.看中金就看它的宏观和大势分析.中金的研究报告分量是很重的,举个例子,中国人寿刚上市的时候,招商证券非常看多,给出的目标是一年60三年90的目标价,中国人寿应声大涨,最高于2007.1.17冲到49.48元,当天接近涨停,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市场传言中金公司要出研究报告唱空人寿,人寿于1.17下午就从涨停的位置下滑,拉出一个大阴线,从此人寿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熊市.这里中金和招商谁对谁错谁的水平更高,我们姑且不论,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金和招商的市场号召力.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利益问题,可能中金公司配合某些机构建仓吧,故意打压中国人寿股价,要不然为什么没过几个月,中金又突然来个180度的转弯,突然出报告强烈推荐中国人寿呢?难道几个月的时间中国人寿创造的价值就足以让中金来个这个大的转弯拉.所以,这就是我说的机构研究报告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要结合技术面和市场热点.
  
  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相对中金的政府背景和宏观分析,招商证券的特色在于市场分析,它是绝对的市场派,在牛市中,招商证券的胆量是最大的,也是给予强烈推荐评级最多的证券公司,所以在牛市中一定要强烈的看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招商证券对中国人寿的把握具有非常好的判断力,它那篇<中国人寿:一年60三年90>的研究报告,可谓经典中的经典战例.最近,招商证券关于中国神华目标价100的研究报告也是业内第一个提出的.比起国际投资银行给予中国神华H股101元的报告还早几天呢.招商证券关于中国船舶320的目标价也正在成为现实.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读看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更让人敬佩的是招商证券研究团队的人很勤奋,他们发表研究报告的很快也很多,非常及时.很多大盘IPO新股的研究报告都是他们最先发表的.这是一个足够让我们骄傲的研究团队!
  
  国泰君安研究报告:国泰君安是老牌的券商,它和其他券商不一样,这个券商的研究报告很稳.对很多公司给予的评级没有招商证券激进,甚至还有中金公司激进.它的特点就是给予新股的研究,无论什么新股,国泰君安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价模式.有一点不好,国泰君安吸引了很多资金在一级市场打新股,这一点可以从新股上市首日的成交明晰上得到印证,所以国泰君安把新股首日的价格给予的都很高,这是明显的利益关系,让人很反感.但是,它的行业研究报告和投资策略报告还是不错的
  
  申银万国研究报告:这又是一个勤奋的研究团队,多产而又优质.它的研究报告质量属于上等,但是它的投资策略特别是月度投资策略值得重视.他们投资研究部门高级分析师桂浩明关于宏观的分析也很中肯.
  
  国信证券研究报告:国信证券是我最近才开始重视的,它的特点很象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激进.值得重视.
  
  其他还有很多证券公司,都有研究报告,不在一一详细说,还有几个值得重视的是中信证券研究报告,联合证券研究报告,平安证券研究报告,广发证券研究,银河证券研究报告,海通证券研究报告,光大证券研究报告,东方证券研究报告等等.具体特色也都差不多.一般我最看好的,也就是我每天必然看的研究报告,我按照重要性是如下分类的:中金研究报告首先看,接着看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然后看国泰君安研究报告,再是国信证券研究报告.其他的有时间就看,没有时间就浏览一遍.
  
  还有一点要注意,最值得重视是券商发表的行业研究报告,比如有色金属行业的研究报告,一看就可以明白整个行业的情况.最好是把几个券商的行业研究报告放在一起,可以互相印证和比较.
  
  我要强调的是,如果你是一个价值投资者,不要太在乎报纸新闻和所谓的舆论对股市的评价,因为它们这些言论是左右散户的,是散户时代的思维,机构资金根本不看他们,机构资金看得就是研究报告和自己亲自的调研,而这些信息往往具有保密性和滞后性.比如当南方航空复牌后涨100%的时候舆论媒体和所谓的股评价家就说严重高估,但是市场不听他们的,很多研究报告到今天还在推荐他们,不读报告你就不知道.我自己觉得南航的翻番倍数今后肯定会超过中国船舶,至少到2010年还是行业复舒期.(关于航空股,我过几天就发表自己的看法,目前告诉大家推荐的顺序:中国国航,南方航空,上海航空).很多报纸新闻电视股评节目是外行指挥内行,还有很多是别有用心的忽悠散户.股票这个东西岂是一些报纸新闻人士就可以看懂的,它需要专业化,而最专业化的就是公募和私募基金经理和证券公司研究团队,这些专业认识的看法是有一定时间的保密期的.市场知道拉,已经晚了一步.媒体忽悠散户的最大的事情莫过于一到长假就讨论是持股还是持币问题,其实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一个股票的投资价值难道就因为一个7天的假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吗?这完全是散户时代的思维.还有就是大盘一不好,报纸和电视节目就告戒大家呀注意变盘减仓,岂知,股票的核心是低买高卖,在大盘跌来来卖股,根本就是一个骑墙派,似是而非,看不清大盘的方向,盲目减仓,正好给别人低价格建仓机会.其实,我们做的是个股,与其看大盘的眼色,还不如多看上市公司的变化和整个行业的最新消息.这个很少有报纸去报道.这些东西只有基金经理知道,证券公司研究员知道,这正是我建议大家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的最大缘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1 23: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判定机构研究报告的参考价值

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比如,他的推论合理不合理,有没有你没想到的地方.是不是有明显的破绽.而且,看报告也要当心一点,券商基金都是市场的参与者,他们都是有立场的.关键是看看他们的思路,和分析的方法,有些时候是有启迪的.
  
  1、屁股决定立场,出报告的金融机构大多是这个市场的参与者,他们的观点如果不带感情色彩是不可能。单纯的感情色彩还没什么问题,怕的是故意搞的报告,在这个圈子里都应该清楚,大报上搞篇报道5万也能搞定了。所以在这个市场里你不要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才行。读报告需要学的是他的思路和分析能力。比如东方电机的报告说好了,虽然也大涨了,如果你学这个方法你就上当了。一个很简单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缺电,谁最挣钱?电网?不对,电网的传输量是定的,发电总量不上去,他怎么可能多利润呢?原来的电厂?也不对,电厂就那么大的装机容量,300W的不可能发出500W的,电价不涨还是那么点利润。那是谁,就是造发电机的啊,因为要多发电只有新造电厂啊。学者生,仿者死,思路才是最重要的。
  
  2、闭门早车,这个是很多调研员的通病。不去实地,就对着财务数据想文章。想对了也行,问题是通常会想错。最近有一份报告正好分析到了我所关心的一个产品的价格,我一开始还很兴奋,仔细一看,做出来的产品价格变化图表居然和我是一抹一样的。靠,就是直接上网抄的产品报价。虽然整个报告象摸象样了,内在风险却一样很大/所以大家对于实地的调研报告要多关注,尽管很多傻瓜去了实地也搞不清楚真东西。
  
  3、调研报告通常这个过程是这样的,调研部门调研通常是一个看好行业的所有企业,而资金部会选择一两个企业来做。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报告传出来的企业没做,同行业的另一个企业却做了。这点千万要当心。当某一家连续发某个公司的报告的时候,要关注同行业他没报告的,但是股票价格却很低的
  
  4、财务低能,这点通常大家不会注意。可是有很多分析员估计也就是混口饭吃不好好干活。随便举个例子,比如XXXXXX,中金的报告分析是一般。他分析了土地升值的隐藏利润,和商铺的升值利润。却不去分析财务结构。土地别人是每年折旧的,可是上海的土地在每年升值。商铺虽然他们想到了升值利润,却看不出别人把商铺全放在存货里。当然别人这么做的目的是处于避税,国家的税制调整完了之后这块就会显露出来的。仔细看一看,他的资产净值就高的吓人。博时基金的调研相当厉害,别人分析出只有百货有投资价值是有道理的。话说回来博时的资金部老总宋柄彪是科技部出来的,人脉关系不是一般调研机构可比的,质量高点也应该。至于XXXXXX涨不起来是因为躲在里面的协约盘出了问题,谈不好,就慢慢谈,什么时候解决问题什么时候涨。否则就大家一起耗,这样被耗死的股票也不少。大家都在圈子里混,挣口饭有时候也难。
  
  5、证券市场水很深,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发生的,报告一定要跟踪,就象跟踪企业一样。单个的报告做的再好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很多朋友可能以为拿到了报告就和机构信息一样了,这点是不对的.事实上任何一个报告做的最好不过就是发现问题,真的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很多途径的.我不知道大家资金量怎么样,如果想搞私募的话,发现问题之后实地调研是很必须的,攻关调研也是一门学问,不要象有些调研员傻乎乎的去了等于没去.我当初从报表上读出了XXXXXX的问题,特意去跑了一次.收获就很大。 
  
  6、行业报告和宏观分析一定要仔细读,大部分优秀的调研员可能精通某个企业.但是对于宏观经济的把握不是什么时候都准确的,作为股民来说,如果单纯的想脱离行业抓个股,事实上长久来看很难成功,除非的你资金量小的可以不计.跟大庄做超牛,在这个市场里只有三种人,第一种,老鼠仓,他知道底牌的;第二种,做行业分析能够精确的预计后续业绩的;第三种,确实市场经验非常丰富,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呵呵.千万不要告诉我某某靠技术分析怎么样怎么样的,我不敢否定技术分析,那样太狂了.可是对于主力来说,关心的只有量价,反正拉升之前手里的筹码要足够,市场换手要充分.至于你们谁拿着是你们自己的事情,反正我多就行.而洗筹的方式多种多样,你靠技术也许能成功个一两次.多数时候还是被洗出去的况且拉升本身需要各种条件,操盘手筹码拿够了,图形做好了,资金部调不过来钱来,你照样趴着。要想有足够的持股信心,你必须有坚实的行业和企业分析能力。
  
  7、对于报告的解读必须放在充分认识大势的环境下.除非有那种完全低估和绝对低价的股票你可以一仓打满,大多数时候你还需要考虑大势的.刚才说过做报告的都是有立场的,大多数机构都是不得不在这个市场里的,所以他们通常会有很多死多头,任何时候都认为股票是好的应该涨的,如果你去那么做,死得会很难看.还记得2200点的时候有多少美丽幻想吗.反过来,大势超强的时候你也要当心,尽管报告不好,股票一样可以炒的.这次我就吃了点亏.XXXXXX尽管我知道我扭亏改名了,但是我一个四川的朋友告诉我,他在双流机场的广告牌因为付不出钱给拆了,我还是给卖了,结果后面涨了很多。
  
  综观各大证券研究所的研究员风格有多种多样。有的是看个股的形态推出应时的报告,类似于一般媒体的股评,这类报告往往推出时已经涨幅较大,而且已经脱离了底部,如果不能及时退出,十有八九会套。因此如何辨别非常重要。一般涨幅过大的股票要等成交量萎缩才能考虑。
  
  如果个股分析报告出现在股价相对底部,技术指标和均线系统均支持上涨,并且成交量放大,应及时介入。
  
  当然每天大量的分析报告并不是都有用的,有的也就仅仅是了解而已。对一些目前不具备买入条件的个股,应该把其存档,一旦跟踪一段时间,技术上符合介入要求,那时再拿出来仔细阅读,可能更有价值。
  
  每天看大量的投资分析报告并不是仅仅为了做短线。俺的经验是立足于中线选股,短线波段操作。中线选股的前提是看大量政策性的、宏观面的基本分析报告以及行业的前景及相关数据分析。这样一旦决定买入,就可以任凭大盘涨跌或者暂时的浅套都能淡然处置,这种持股的信心不是来自于什么庄家内幕消息,而是来自于对个股未来前景分析的胸有成竹。因此对每天大量的报告进行分类归档、跟踪就非常重要了。
  
  基本面是一项极有趣的分析,分析正确时,那样的乐趣快感教人难忘。正确的基本面分析是一项强而有力的工具,但如果错误的使用,后果会让人失望且无法接受“怎样会这样“。以下这几点,是大部份基本分析者容易犯的错误:
  1、将基本面资料当做时效性的判断工具,一项分析的反应可能在3天后,也可能在3年后才出现,我们常会因为突然做出一个分析就认为是一个重大发现,急忙于市场建立部位,期待股价照我的分析而走,但市场反应出此消息或结果的时间,很难抓。将我们“瞬间发现“当做股价“此时该涨或该跌的依据“其实是很荒谬的。
  2、由真空角度看待基本面资料,换句话说,“利空消息到某个价位将不再是利空“,所以基本面本身应该是没有所谓利多或利空,而是相对于“价位“而言,才有利多或利空存在。
  3、设定价格不可能低于实质价格,“实质价格未必是一个有力而有效的支撑“,有人就是不信邪,因为常常它还是会产生作用,过一段时间,股价常会回到“合理价位“,但记住,支撑不一定会发生在此时此刻,似乎还有其它因素我们会忽略了。同样的,主力拥有某档股票的成本,绝对有可能会跌破,主力虽有大量的股票,股价没有百分之百必涨的那种事,主力也会赔钱。每次空头走势就会有人开始盘算主力的持股成本,认为此成本不会跌破,我认为不如将这个时间拿来算算自己的盈亏吧,“趋势不会因为你拉了一个伙伴而反转”。
  
  “我的电脑里现在有1300份研究报告,每天整理报告需要15分钟,看报告需要至少一个小时,往往刚看完概要,回头一瞧股价已经起来了”,某券商投资部人士告诉记者,“连我们都这样,一般的投资者又怎么看得过来啊!”一位网名corner 的投资者在留帖时写到,“体会颇深,报告只看了一个题目或者简介,这边价格就已经上去了,还是比别人慢了半拍,有时候真是不到半天功夫”。
  
  除了内容庞大难以及时消化外,目前的研究报告还存在诸多客观的弊端。
  
  首先是信息的不对称。机构们可以通过花钱或者分仓的形式获得第一手的权威报告,但对于众多中小投资者而言,目前却无较好的途径获得。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某小股民便曾向记者抱怨,“往往是听说某机构推出了研究报告,但我们却难以看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股票往上涨。”
  
  其次是存在短期哄抬股价的可能。据了解,目前有些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在时间上有个先后问题,即依照客户的重要程度依次发放报告,因此一份有份量报告的出台,将会在不同投资者中产生一定的时滞。如果首先获得报告的机构先行抢货的话,后面得到报告的机构就不得不在相对高位买入,从而导致哄抬股价现象的出现。
  
  当报告的权威性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会产生道德风险,而报告中如果含有虚假成分,也必然会对机构的操作产生较大风险。“许多研究员对相关行业的跟踪研究长达八、九年之久,和上市公司之间保持着非常好的人脉关系,如果他们想造假,确实难以控制”,国泰君安研究所副所长谢建军博士表示。他同时强调,“由于我们一直强调研究的独立性,不论是对于熟识的上市公司还是相对陌生的上市公司,研究员的分析结论都会力求客观、公正。”
  
  此外,国内众多研究机构目前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如何兼顾研究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近几年和客户共同成长,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但是也面临着一个如何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满足客户日益增长需求的问题。目前随着基金数量大扩容、保险公司直接入市和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客户数量越来越多,对研究报告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如何在满足数量需求的同时,仍然保证研究报告的高水平就成为一个问题。
  
  二是国内研究机构研究服务的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以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取胜的竞争格局还没有形成,这就需要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研究机构有不同的市场定位。
  
  三是如何应对国际大行研究势力对国内市场的渗透。“一些获准进入国内A股市场的QFII,都在充实研究队伍,境内研究机构与之相比,在研究工具的使用以及在全球视野下对投资的理解上还存在差距”,谢建军表示,“这就需要我们拓宽研究视野,更多地重视定量研究,例如一些估值模型的应用。”
  
  研究报告具备如此大的威力,研究员作为无冕之王,必然创造一个腐败滋生的肥沃土壤。如何在此环境下洁身自好、秉持原则,对研究机构和名牌研究员是一个考验。已故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前董事长庄东辰博士,早在2001年就提出“绿色咨询”的研究服务理念,带领申万研究所坚持走独立的市场化之路,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准确、有效、恰当的研究咨询信息。“绿色咨询”,代表了独立客观的立场,代表了专业的信任,代表了投资人的“阳光利润”。绿色咨询还有一层涵义,就是不提供冗余的信息,不追求长篇大论的无用文章。所有报告,基于必需、简练、有效的原则,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给投资者。
  
  我是一个麻将高手,在没有串通舞弊的情况下,我知道这是一个有关概率的游戏。股市,就像参与人数无限多的麻将,它的不确定性更吸引我。我一直在寻找股市中游戏的规则,而这个规则却在不断的变化。那是因为规则背后是人的心理,而这实在是天下最变化莫测的事物。
  索罗斯说过,要是数学家能计算出每个交易对象的价值,那么数学家都是百万富翁了。可悲的是,现在,中国国内投资行业顶礼膜拜的样式统一、排版精美、运用各种估值方法的上市公司研究报告的撰写人,不仅想做一个数学家,更想成为公司的财务总监,他们总是喜欢去预测上市公司的每一个财务数据。而这种标准研究报告有着致命的逻辑缺陷。
  首先,标准研究报告要求撰写报告的研究员有一个2-3年的盈利预测。盈利预测,让我这个财务出身的人感到敬畏的字眼(我曾经负责公司内部的盈利预测。当我能不受任何限制的取得预测所需要的任何数据的时候,盈利预测都像一个飞镖游戏,投中靶心的概率微乎其微)。其实,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都不知道今年的业绩到底是出0.75元/股还是0.80元/股,一个只是听董秘毫不耐烦地回答问题的研究员能预测上市公司2-3年的准确业绩吗?调节利润有太多太多的手段与方法,实在不需要一一指出。一个销售超过百亿的公司,毛利率0.5%的变动,利润总额就是5000万元的差距。对于这,我们能说上市公司偏差0.5%的毛利率不符合实际情况,隐藏了利润吗?预付实际尚未发生的1亿元的广告费,而使当年利润减少1亿元,你能说这1亿元不应该支出吗?我们能判断存货已经不存在了,而是隐藏已经实现的销售收入?以上问题,答案统统都是“不”。
  其次,是在准确的盈利预测的基础上,根据精确的估值模型得出的股票到底值多少钱。这就更给研究报告以令人肃然起敬的科学模样了。当估值方法在中华大地大行其道的时候,就是FTC(英国的一个金融培训机构)在中国大赚其钱的时候了。不知道有多少家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花3万元/天的价格聘请讲着英文的投资大师来传授估值模型了。这个价格还包括了对花费一半的时间的中文翻译的费用。我相信,在四处巡讲之后,翻译也能讲的跟这位大师一样的好。若他的估值方法真的很管用,他早在华尔街叱诧风云去了,还用赚口水钱么?如果模型能够管用,美联储需要的是一个输入CPI、PPI、失业率就能计算出来利率应该是多少的模型,华尔街也不用费力地像对情人一样痴迷地去捕捉格林斯潘的一句话、一个微笑甚至一个眼神的微妙含义了。
  如果说,上面两点是关于技术和投资艺术的矛盾,那么最后做出的投资建议就是毫无逻辑牵强附会。我研究过,大多数研究机构的报告都是根据预期股价上涨或下跌的幅度与大盘相比较做出的。比如,某研究机构“买入”评级的标准是6个月内,该股票与大盘相比上涨15%以上。估值模型有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两种。绝对估值,例如现金流量贴现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给出的是一个绝对值表示的股票价值。没有与任何大盘预测发生联系的过程,它怎么能得出与大盘相比较的结论呢?再说相对估值模型,比若最简单适用的当属P/E估值方法,它是用该股票根据盈利预测得出的P/E值与可比公司的P/E值相比较得出的相对价值高低的结论。它的作用最多用来判断这个公司的股票与同类公司相比是便宜还是昂贵,但跟大盘还相去甚远。研究员怎么能得出符合评级标准的结论呢?
  研究报告只是一场游戏的道具,游戏的道具是否需要逻辑性也许要依赖游戏的逻辑性。股市只是一场关于心理的游戏,逻辑不属于评价它的标准之一。预期、跟风追捧、崩溃、贪婪、恐惧,这些仅仅跟心理活动相关联的字样才是打开阿里巴巴大门的秘诀。巴菲特告诉我们,他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在众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众人贪婪的时候恐惧。
  在《华尔街的瘾君子的自白》的书中,曾经是华尔街成功对冲基金经理的作者道出了游戏的真相。华尔街游戏的模式是,华尔街那些道貌岸然的投资银行的分析师们从上市公司获得业绩预测,而所有的业绩预测几乎都低于实际。然后,上市公司再重新发布他们新的业绩状况,华尔街的分析师们调高业绩预测,戏剧性的结果就出现了:以先前预期支撑的股价在新的业绩预测刺激下高涨。这是一个上市公司导演,而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倾情演出的经典名片。同时,这个名片随着华尔街如好莱坞般风靡全球。可悲的是,我们也
  不能幸免。
  研究报告是机构投资者为了给自身或委托客户所撰写的远期投资建议,总结研究报告本人认为有这么几个看点:
  1.研究报告的机构,机构的性质和实力是研究报告成熟和稳健的第一要素,由于机构的资金实力和研发团队的实力,加上机构主导的投资理念,那么一般研究的报告能够获得委托客户或者市场的认同,比如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就是研究实力加主导理念的结合。
  2.研究报告的时效性,报告就像我们做股票一样,有超短线、短线、中线、中长线和长线之分,有的善于做短线报告,有的则对趋势的把握比较准确,这样,作为投资者对自身也要有比较清晰地认识,属于哪个区间的群体,比如北京首放的短线报告和国泰君安的中长线报告
  3.研究报告的使用要素,包括资金、市场和投资群体,如果对于向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而言,那么研究报告和使用报告的群体具有很大的资金并且研究者对宏观地把握和政治的把握相当准确,如果对于期货和股市而言,那么研究团队则要求对国际和国内的金融政策把握比较娴熟,这样才能有的放肆。
  
  近几年随着价值投资理念的深入,所谓机构的调研报告也得到不少从业人员包括经纪人 和股民的追捧,的确这些报告给我们经纪人不少价值投资理念的洗理,同时也是我们指导客户的一个利器.但我今天在这要讲的是机构研究报告的另外一面.
  
  我们要理清楚几种关系:
  
  第一:出研究报告的研究员是证券公司或者基金公司的员工,而证券公司或者基金公司的大客户不少是上市公司,他们是机构利润的来源.但所谓的研究报告的报道内容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出现冲突时,研究员是肯定站在上市公司的立场上来的.如果研究员出的报告对相关的上市公司不利的话,我相信结局大家都能想到,研究员被炒鱿鱼,降低工资,或者得不到企业的重用,另外大的机构也不敢聘用这个研究员,因为他不懂得如何协调与上市公司利益一致的问题.这不符合证券公司等机构的商业目的.
  
  第二:据我了解,研究员或者分析师对其所出的研究报告是不担任何责任的.这是业内公认的准则,最成熟的美国市场也一样,一般情况下只要随风吹.都有豁免权.如同气象学家一样,没有人会真正责怪他们的天气预报不准.
  
  第三:目前市场上的确出现了不少大牛股是由哪些机构的研究员分析出来的,的确很牛,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有多少个股是在顶部的时候,所谓的专家拼命的往上吹,结果股民在他们的专家的误导下损失相当严重,我遇到过一些投资者与我交流的时候讲到如000949新乡化纤等原来的牛股,变成了今日的残花败柳了.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00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三年里,分析师优选的强势股的风险系数比市场其他普通股要高得多,收益却只高一点点,相关人员通过收集了自1989年来华尔街七大证券公司所传的8.9万份研究报告中得出来的结论.更为夸张的是不少公司要求自己的研究员或者分析师集中对有已经涨幅超过平均市场回报20%以上的个股进行强力推荐.自然也加大的分析师们指导经纪人让其客户的投资引向较高风险的股票.
  
  第四:研究员或者分析师们是很少发出卖股票的研究报告的,据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统计表明,2000年充证券公司的分析师们发出的卖出推荐的报告占总报告的1%,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样会让其上市公司很生气的,同样的这样的分析师也被赶出研究员与上市公司的圈子了,这上点我很清楚的了解,一般与上市公司关系一般的分析师基本上是得不到太有价值的信息的.从而掐断了他个人的信息来.所以他们没有必要得罪上市公司的利益.一旦问题出现时,受伤的还是基层的中小股东和靠此为生的天气预报员即"股评家"的名声.
  
  第五:据我的圈子里面的朋友了解到,目前不少机构也是利用所谓神秘的研究报告来达到出货或者做老鼠仓的目的.另外目前想让国内的一般研究员出一份对上市公司或者主力有力的研究报告万或者十来万就能搞定.
  
  综上所述,目前的证券市场不太规范,而作为证券市场最基层的从业人员也处于不规范状态,在指导客户进行股票投资时更要认为楚市场当中一些不为普通投资人所知的内幕.以确保自己的客户回避风险,力争让其获得稳定的收益.
  
  投资而非投机 坚持下来成为百万或亿万富翁的五点原则:
  
  第一条是独立思考。如果你做的事情和别人一样而且只是盲目追随别人的话,你最后获得的收益和效果也是和别人一样的。
  
  第二条是选择收益状况比较好而且是把股东利益摆在第一位的企业。
  
  第三条原则是即便这个企业业绩很出色你也应该以非常合理的价格收购这个企业。
  
  第四就是要进行长期投资。
  
  第五不要过度的使得自己的投资多元化
  
  银行保险是懒人的理财方式,稍好一点收益的保险公司几十年还给你的只是一个0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1 23: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机构忙于做研究报告,分析师离不开研究报告
  股市进入“研究报告时代”
  
  商报讯 “现在,讲个股离不开机构研究报告了。”日前举行的商报理财学校活动上,广发证券分析师罗利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做出这样的表示:“分析师要推个股,首先就是阅读大量研究报告。”
  
  分析师言个股先读研报
  那次报告会上,让投资者感到新鲜的是,分析师看好的每一只股票,都会给出未来两年预计的每股收益区间,半年后的预计区间和建议的买进价位。“操作性强,下限时考虑买进,上限时考虑卖出。而且,还知道为什么给出这个价的理由。” 与会的投资者反映。
  罗利长解释说,预计的每股收益区间,是根据各家机构的研究报告给出的,然后再结合行业给予一个合理估值,算出半年内预计可以达到的区间。当然,这些机构都是经过挑选的,经过这两年观察,筛选出调研能力强、每年财务预测较准的机构。
  “阅读研报成了分析师占据了很大部分的工作。” 罗利长的观点得到了众多分析师的认同。“每天要阅读100多份研究报告。”厦门证券首席分析师王永进表示。
  “现在许多悄悄走强的个股,都有研究报告的影子。如果某只个股突然莫名其妙地连续拉升,有七、八成是某家著名机构要出推荐报告了。”一位营业部老总总结出这样的规律。“个股已进入研究报告为王的时代。”
  
  研报运用各有心得
  研究报告毕竟是预测,出差错在所难免。最著名的例子,是2004年上半年,多家著名机构力推云铝股份,由于产能将数倍扩大,当时该股8元多,被众多机构看到20元。结果一年后云铝跌到2.50元。
  我市著名分析师莫大就不认同研报。“研报经常被机构用来操纵个股,服务于老鼠仓,或要出货。等你读到研报再吃进去,正好吃个套。” 2007年5月,某机构分析师宋华峰就曾因撰写广济药业的研报“东窗事发”,一时令研究报告的名声大挫。
  尽管对研报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重视起研报。“阅读研报,我们可以提早获悉行业、个股基本面的重大变化,如上市公司要上某个重大项目,效益如何,这在平常我们小股民不容易跟踪到。”投资者罗先生对记者说,虽然研报出来时,大多数个股往往涨了一大截,“但研报仍是我们感知个股基本面变化的最重要渠道。”
  罗利长介绍说,他阅读的研报是营业部通过Q群、邮件的形式送给股民的。“有时候,我和几个在不同营业部开户的朋友会交换研报。” 罗先生谈起研报经。“首先把比较有名的机构选出来,然后重点挑一下,一是首次推荐,二是调高评级,三是某些机构的每股收益预测调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1 23: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验心得]股民如何分辨股市研究报告真假和价值大小
  
  随着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与成熟,投资者越来越关注公司的基本面。迎合这样一种趋势,主要反映基本面的研究报告开始流行,大多数证券公司都把研究部门作为公司的核心部门来对待,不惜重金网罗人才。过去只有机构能看到的很多研究资料现在连普通投资者也能看到。而作为普通投资者,能接触到研究报告是件好事,因为这样能引导市场朝更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投资者要学会使用这些报告,关键是要发现研究报告所反映出的行业发展规律和最新的变化,至于个股在什么时候能涨到什么价格,那是不能太当真的。 阅读这些研究资料时,一定要睁大眼睛。
  
  首先,要了解研究人员所具备的核心优势,充分信任和使用这些信息。研究员的优势主要在以下几点。一是大多数研究人员是行业专家,研究机构对行业研究人员有行业背景和财务专业两方面的要求,很多研究员都具有所研究行业的工作经历,对行业的生命周期、竞争结构、上下游的利益关系以及替代行业都非常熟悉,了解行业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优秀的研究人员还能提前预测到行业内可能发生的变化,并且能比较准确地分析出这些变化对行业的影响,这是一般投资人所不具备的;二是行业内人脉熟悉,能及时了解行业动态、预测可能出现的政策以及主要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提前提醒投资机会与风险;三是优秀的研究人员能影响资金的投资方向。最近几个月,在氨纶、个别原料药等行业,研究人员在这三个方面的影响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我们要注意研究报告中还有少量不合理的部分,尽量去回避。一是相对的评级标准和确定性的个股目标价格之间的矛盾,大部分研究报告给出的评级标准都是根据相对大盘的强弱来判断的,但是不少研究机构对个股给出了明确的目标价格区间甚至目标价格,而且时间跨度都在1年以上,这么长的时间大盘不可能没有变化。二是在目前沪深两市没有做空机制的体系中研究人员的“牛市倾向”非常严重,“牛市倾向”是指投资者往往无视市场的变化更倾向于市场会上升的交易行为,国外曾经有人用10年的时间跟踪主要研究机构的近20万份研究报告,其中评级为“卖出”的不足11%,而实际表现是涨跌各半,国内也有这种现象,股票涨得越多,评级越高,明显与价值投资理念不符合;三是“熟人”规则难以避免,由于研究员会跟踪一个行业很多年甚至几十年,研究人员和很多公司领导层很熟悉,熟人好话容易说而负面消息很难出口,优秀的研究人员会在研究报告中暗示,因此会发现研究报告罗列了很多看好的理由,而最后给出的评级并不高,投资者要学会分辨其中的奥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1 23: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引导投资 利耶?弊耶?
  编者按 从“资金、政策推动型”,到“业绩公布驱动型”,再到“研究员基本面预测驱动型”,这是中金公司研究部绘制的国内股票市场的发展路径。“像国外成熟市场一样,研究员对基本面的具有前瞻性的预测将逐渐成为影响股价变化的重要因素。”他们的观点极为鲜明。
  
  从单只股票的闻风而动,到基金价值投资理念的趋同,不需要太多的数据佐证,研究对市场投资行为的影响已是有目共睹。然而近来人们的质疑和担心也由此而生。譬如一家证券公司研究部门在推荐某只个股,而其自营部门却在大幅减持,这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如果研究部门的报告一呼百应,会否加剧市场的波动,特别是会否与一段时期内的政策取向产生对冲?研究报告的买方偏重机构投资者,这是否导致信息不对称,有损中小投资人的利益等等。
  
  本版今天的聚焦,将多角度、多方位地对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以引发大家对“研究影响投资”这一现象的深层次思考。
  
  研究报告威力缘何加大
  
  □记者 朱茵
  
  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表示,他每天只能详细阅读三家券商的研究报告,其他最多匆匆浏览。和他同样做法的基金经理也表示,大家不是单纯看研究报告内容质量如何,而是看谁发出来的。
  
  高端市场趋于垄断
  
  近年来,几大研究机构正逐步垄断高端市场,对此,申万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比喻,这就仿佛同一舞台上唱戏,大家关注的都是少数几个主角,虽然他们也会有失误,但大家的眼球还是被他们所吸引。而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李迅雷也表示,研究员知名度越大,对市场的影响越大。目前国内能够提供研究报告的机构大约有80多家,但只有排名在前几位的,才有可能获得机构投资者的认同。虽然没有对研究和投资行为的关联度作过统计分析,但从机构分仓的情况也基本可以看出他们对研究所的认同了。
  
  研究与投资相互强化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研究与基金投资的相互强化特征非常明显。基金公司数量增长太快,适合投资的品种没有同步增加,导致这些公司投资趋同,高位共同持有。而从研究来说,绝大部分不适用估值方法研究的股票已经被剔除出研究范围,重点关注的公司最多100-200家,其他就忽视了,这样就从研究的角度又强化了核心资产的概念,更使得基金的投资手法趋同,大家买的东西差不多,其他个股也活跃不起来。
  
  杨成长认为,对成熟市场来说这是件好事的,但对国内市场则未必。原因在于国内市场改革过于超前,市场理念国际接轨太快,基金发展速度和市场投资品种会不吻合。投资理念转变太快就使得原来进入市场的散户牺牲巨大,同时市场活跃度下降也很快,这两年总的换手率下降已成为趋势。我国作为新兴加转轨的市场需要多角度、多种理念的投资行为,这样市场活跃,才会比较吸引力,而不应该把视线过多地集中在一部分股票上。
  
  价值化投资为研究提供沃土
  
  申万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表示,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形,主要是由于研究对投资产生巨大影响在这两年充分体现出来,形成的原因可以分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需求来看,一是当前机构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倡导的是价值化投资,即以研究为基础的投资,是一种研究股票的估值为基础的投资,这就需要通过研究来对股票进行估值,成为机构的主导力量。
  
  二是股市从2001年60倍市盈率降低到20倍市盈率,也从研究的角度创造了估值的条件,过去市盈率很高,和股票的中长期的价值不吻合,和国际上同类型的企业股价表现也缺乏可比性。而因为市盈率的下降,使得市场具备了价值化投资的基础。研究对投资的作用才开始体现出来。
  
  第三、从去年开始,中国经济处于上升周期,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幅提高,从公司、行业的角度对业绩进行预测都具备了非常好的机会。通过研究发现价值,进而因估值行为影响股价的链条就显得非常通畅。
  
  而从供给的卖方———研究分析机构来看,因为市场投资理念在转变,使得证券公司研究机构的价值突现出来。目前国内券商的研究机构一种是独立的研究机构,例如申万研究所,目前已经达到5600万元的年收入,其中来自市场化客户的收入占三分之二。另外一种是属于证券公司内部部门的研究所,对这些券商来说,产品营销和研究结合起来,成为招揽机构客户重要的手段。所以目前大的证券公司的运作,都是按照“研究———营销———客户”的模式运作。研究也成为创造公司品牌的一个概念、直接赢利的一个手段。因为一定时期内,对于券商来说,机构客户的存量是比较有限的,无论是经纪业务的客户还是投行或者资产管理业务的客户,不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就需要以研究这种差异化服务来争取客户。
  
  目前研究的营销手段、研究方法、绩效评估以及组织方式等都在国际化。由于接轨的速度很快,分析师的价码也都上去了。例如申万研究所的分析师年薪十几万到五十万不等。研究对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本身地位也就越来越高。
  
  “研究创造价值”隐患已现
  
  当前证券研究机构正加速分化,他们对于投资的影响力也正在加强。然而业内人士非常担忧的问题已经出现,那就是倡导“研究创造价值已经出现过头的现象。几家知名机构的著名分析师都有这样的经历:一篇分析报告往往还没有出来,或者研究员刚刚开始研究,相关股票就有市场反映。研究变成炒作的理由,这种例子在去年下半年到今年都有。
  
  第二类担忧是,研究创造价值造成投资的局限性。目前的研究方法是基于市场遵照价值化投资理念时,才能够创造价值,当市场不能遵守价值化投资时,就会失效。目前看来,在基础性行业,其可研究性比较强,业绩预测比较容易,就适合价值化投资。但对于高科技行业,就未必适合,所以对于一些题材性的股票以及中小企业、高市盈率的企业来说,由于估值的方法不同,通过研究未必能够创造价值。仅仅根据现有的研究来投资,就难免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三类担忧的问题则是,在研究越来越多地影响投资行为的时候,研究机构的独立性如何体现和保证,特别是研究所推荐的股票的中立性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目前虽然研究机构有两大类,相对独立运作的和体制内的部门,但都不排除和母公司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报告的发布,是否迎合客户的需要,是否迎合母公司的自营、投行项目?李迅雷认为,研究员基于对行业和公司的看法,调整股票评级,并影响股价的涨跌,如果是理性的分析,应该是市场成熟的一种标志。
  
  研究部门如何保持独立
  
  □记者 王瑞霞
  
  研究部门如果不能保持足够的独立,就有可能对研究报告用户的投资行为产生误导,而且公司内部利益输送也难以避免。遗憾的是,如何确保证券公司研究部门处于独立地位至今在国际上都是个难题。国内的券商对这一问题有何看法?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中金公司研究部门负责人。
  
  他开门见山地指出,世界各国的经验都证明,研究部失去独立性虽然可能在得到一定的短期利益,但长期将丧失其客观性和公平性,最终失去投资者的信任。例如华尔街投资公司的分析师20世纪90年代末期蓄意欺骗投资者来迎合公司的客户,误导投资人购买达数十亿的即将倒闭公司的股票。以花旗、美林等十家大型投资银行为主的证券交易商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达成“研究部门‘利益冲突’调查案”的和解协议,支付至少14亿美元和解金,创下历来最高。这类华尔街针对证券公司研究部门调查所显现出的利益冲突,生动地证明了缺乏独立性所导致的危害。为增强证券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独立性,2002年5月8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通过了约束分析师行为的新规则,旨在增强业务部门和研究部门的“中国墙”(内部防火墙)”制度,内容大致包括:禁止分析师提供偏向自家投资银行的利好报告;投资银行承接股票发行一段时间内,其分析师不得对该股票提供评估;限制分析师和投资银行部门就评估报告交换意见和对分析师买卖股票进行一定的限制等7条新规定。如果违背规则,公司主要将面临罚款,分析员个人则可能是罚款和终生停业。
  
  他详细介绍了中金公司研究部是如何独立运作的。他说,从开业以来研究部就严格执行“中国墙”制度,并建立了较为严格的法律部审查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国有的研究报告在发表之前,其内容要通过公司法律部的审查,看看是否有内幕消息、利益冲突等情况的产生。《中金公司研究部合规手册明确规定》强调研究部的独立性:“研究分析师必须真直、独立。如果发现任何人试图影响其专业判断,应立即向研究部管理层汇报”;研究部位置与投行部、销售交易部和资产管理部在物理上分隔,同时在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上隔离。与投资银行部的独立性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研究部对公司的研究判断不受投行项目需要的影响;与资产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则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研究部对自己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与外部的客户一视同仁,不得提前将研究结果告知自营部门。
  
  他强调,中金公司研究部采取的是在独立性原则下的基本面的研究方法。它是中金公司研究部长期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价值会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而越来越显著。
  
  长信基金总经理特别助理张彻:不拿“资料”做决策依据
  
  □记者 王瑞霞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投行的研究报告都只能当作一个参考,报告的用户不能单纯依靠这些研究资料做投资决策,要有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有着多年华尔街从业经验的长信基金总经理特别助理、研究总监张彻反复强调这一点,语气中透着理性。
  
  张彻1997年闯入华尔街,曾供职于JP摩根、瑞士第一波士顿等著名金融机构,今年7月进入长信基金。在他看来,投行的研究报告一般都存在着时效性、准确性和客观性等方面的问题。“一般来说,事件或消息一经确认,就不是新闻了。比如说,当利好的新闻出现时,则是卖出的时候。而投行的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研究报告从着手研究到报告形成往往需要一个月或更长时间,这样时效性就大打折扣。报告出来以前,股票也可能早已涨上去了。此外,研究报告毕竟是个人的一孔之见,难免有主观性,而且个人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也影响研究报告的质量。”
  
  不过张彻也认为研究报告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只是不能盲从。在美国,一些媒体和专业报刊杂志等对投行的研究员也进行定期排名,但是,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不盲从所谓“明星”研究员的观点,而是拿这些观点与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作比较。如果报告的用户缺乏较深的专业知识,盲从的概率就比较大了。对于国内券商研究报告“手指一点”,股票就上窜下跳的说法和现象,张彻认为这是市场还不够成熟的表现,不是研究报告本身的错,也不是研究报告的责任。研究报告一般都清楚地说明“不是投资建议,只是个人意见”。当然,如果券商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蓄意误导投资人,则另当别论,该研究员以及券商则应当受到严厉的处罚。
  
  在内容、形式、发布渠道和相关监管等方面,国内外投行研究报告有何差异呢?张彻对此作了比较:在内容上,国内的研究报告质量略逊一筹,有些报告的分析、投资或组合建议等有点生搬硬套教科书。在报告格式和发布方面,国内外已基本接轨。报告的发布渠道主要有二:一是每天早上都会收到通过电子文本形式发送的晨报和定期的各类研究报告,二是每逢重大消息投行研究部门会打电话通报或直接进行交谈;在监管方面,国外比较严格。比如在美国,像摩根斯坦利、JP摩根、瑞士信贷投行第一波士顿、高盛等的研究报告都很有影响力,但他们当中也有被处罚的。
  
  重要的研究报告一般只有资金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人才能享用,这是否会加剧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张彻坦言这一问题不可避免,好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中小投资人将资金交给基金等专家去理财,可以间接分享研究报告,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
  
  证券经纪人:内容同质化日趋严重
  
  □记者 陈劲
  
  深圳报道 “刚入行时来得更早,那时每一分研究报告都要仔细研读,而今只是略略带过即可心中有数。”某证券营业部资深客户经理小劭说,虽然现在研究报告比以前更多,每天早晨他的邮箱里都会收到十多封来自不同渠道的研究报告,但是各家研究报告的同质化日趋严重,观点和论断都大同小异,所关注的股票也就那么几只,相关的情况早就摸得滚瓜烂熟,无需再花过多的时间阅读相关的分析。
  
  资深经纪人钟先生也认为,对于非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要么专业知识不足,要么信息渠道不顺,甚至两者兼而有之。现在市场上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传闻,但历史的教训给他们留下了惨痛的回忆。他们无法对这些传闻作出判断,但又不能泰然处之,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各家机构的研究报告。
  
  作为直接面对散户的证券经纪人或者客户经理,研究报告还是必须要研读的,至于这些报告对于散户投资者的操作有何影响却很难说,以他了解的情况看,现在散户投资者对研究报告的定位主要是信息来源,对于操作层面的指导意义则日渐弱化。
  
  散户投资者:不能没有你不敢相信你
  
  记者在简要调查中发现,散户投资者对研究报告不仅爱恨难决,而且对利空消息和利好消息会作出不同标准的反应。
  
  资深市场人士分析指出,相对于机构投资者,散户投资者在各方面都处于弱势,而且他们也认同这一点,在对待研究报告时,他们就会有这样的思路,研究报告的主要目标客户是机构投资者或者是该研究机构的核心客户,研究报告的信息和建议将会对上述投资者产生影响,由于他们所占的市场份额比散户投资者要大,他们的买卖行为将直接影响大市走势,及时跟进应可获得小赚的机会,所谓放大的羊群效应由此产生。
  
  但往往事与愿违,不少散户投资者并没有因此获利,反而又被套牢。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该研究报告的目标客户并非散户,在散户拿到该报告时已是几经转手,时过境迁;或者该报告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同,大家蜂拥而上造成局部过热,在大盘没有相应跟进时就很容易后继乏力;或者一些报告存在内部人交易,有选择地发布消息,以图操纵市场获利。
  
  在如此几经周折之后,散户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心态,对于利好消息将信将疑,多方探询该消息的可靠性,面对利空消息则焦急得多,一有风吹草动就宁可信其有,抛了再说。如果结果与判断不一致,他们更加对研究报告无所适从,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对于研究报告,用他们的话说,是不能没有你,但不敢相信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1 23: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报告中预期收益的假设条件值得重点关注
  在研读研究报告的过程中有不少细节是要特别要注意的,如报告在得出未来预期收益的结论之前的一些假设条件就是一个重点。结论是由条件得出的,所以结论是否正确完全取决于条件,如果条件本身有疑问那么结论就未必一定成立。
  如某份研究报告的结论是上市公司明年的每股收益将大幅度增加60%,主要原因是因为上市公司今年新收购的两家子公司明年的业绩将出现100%的增长。虽然,上市公司的确在今年收购了两家公司,不过这两家公司明年的业绩是否会翻倍我们不知道,所以把这个原来的"条件"作为"新结论",继续寻找这个"新结论"成立的"条件"。报告表示,两家子公司明年业绩翻倍是因为这两家公司今年的业绩翻倍,显然这是一个很难令人信服的理由。尽管这两家公司今年的业绩已经可以基本确认翻倍但这与明年业绩翻倍并不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这个"条件"很难得出这两家公司明年业绩翻倍的结论。既然这样也就不能相信上市公司业绩明年增长60%的结论。当然,并不能否定这个结论,只能认为这个结论不一定能够成立,不过这样一来对于投资决策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由于种种原因研究报告的篇幅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其中会有一些删减的地方。我们无法得到证实的一些"条件"也许是有成立的理由的,只是没有写在报告上而已。不过如果实在对该公司有兴趣那么还是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是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工夫,比如可以重新寻找一些该公司今年在购买这两家公司时公布的相关文件然后再仔细推敲。一般上市公司在重大收购前都会有较为详细的收购报告,对收购目标有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从中能够得到很多信息,对于证实明年这两家公司的业绩能否翻倍有很大帮助。只有当自己把这份研究报告补充完善了以后才能 发挥它的真正作用。投资者尝试做部分赎回,避免错失基金成长的良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4 11: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晕啊,该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FMFans ( 京ICP备07501235号 )

GMT+8, 2024-4-25 21:26 , Processed in 0.04471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